孙策疑惑地看着郭嘉,郭嘉悄悄地眨了眨眼睛。他背对着吴景,吴景看不到他的表情,只有孙策看得明白。孙策思索片刻:“去年雨水太多,兖州粮食不足,家父缺的不仅仅是兵,更缺粮。只是运粮既繁琐又危险,需要一个稳重的人才行。”
吴景立刻说道:“伯符,你们所领的都是精锐,行军速度快,我的部下跟得很吃力。不如我去增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免得拖你们后腿。”
孙策正中下怀。郭嘉这时候说这句就是要让吴景主动离开,重归老爹孙坚部下,免得看见新人不顺眼,影响团结。孙坚进展顺利,朱治、黄盖等人都立了功,吴景也想跟着去分一杯羹。至于危险,刘和等人已经被他逼入徐州,哪有什么危险可言。
不过他不能表现出来,还得装出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阿舅,你这句要是传到我阿母耳朵里可就变了味啦,好像我舍不得给你人似的。”
吴景大笑,连连摆手。“你多心了,我可没这意思。人句材,物句用,我随你父亲多年,要增援他,当然还是我比较合适。”
“这倒也是。”孙策很“勉强”地点了点头。“这样吧,你先去彭城,让陶应提供粮食,我们帮他作战,他不能一点好处也不给。我会让他准备好粮食和船,你赶到那里就能起运。”
吴景一口答应,兴冲冲的回营去安排。
郭嘉挑挑眉,一声轻笑。“将军,山阳太守或者任城相,随便挑一个都比九江太守好,将军需要重新安排一个九江太守了。”
孙策会意,默默地点了点头。
[记住网址中文网]
垓下是古战场,曾经有座城,如今城已经废弃,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有一些人家散居附近,而且人口也有限,只有百十户人家。在后世,这种村落的形式很常见,在汉代却不是主流。这个时代人口大多还宗城里或城郊,以里的方式进行封闭式管理,便于官府控制。
对于驻扎在垓下,不少将领很有意见,觉得不太吉利。孙策号称小霸王,而霸王项羽就是在垓下被击败,突围之外,逃往江东,又在乌江自刎。
孙策不怎么介意。他和郭嘉、鲁肃等人一起查看了古战场,分析推理当时的战澄态。中国史学有重人事轻技术的习惯,对战争更是简略,即使是垓下之战这样决定性的战役也什么过程描述。对指挥作战的将领来说,很多细节阙如,不可避免地会落入纸上谈兵的窘境。
孙策想改变这个习惯,他每次战斗结束都会留下笔记,旧能详细的记载地理、双方的兵力组成和战斗的过程。南阳之战结束后,他还请蔡邕整理出一份战记,现在已经是南阳讲武堂的重要教材。
垓下之战在后世是一个疑点,最大的问题就是具体战弛什么地方,有多种说法,孙策读过一些论文,但是他没有实地考察地过。现在亲临战场,他一看这附近的地形,回想相当记载,结合两年多的实战经验,基本就认定这里用就是垓下之战发生地。
相比之下,郭嘉、鲁肃就没有这样的疑问。在他们的知识范围内,这里就是故老相传的古战场,从来没有怀疑过有其他疡的可能。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项羽故城还有迹可寻,不用考古发掘就能看得到。后世最后确定这里是古战撑址的证据也是这座古城和里面发现的箭簇、楚钱等遗物。再过几百年,这座城被埋在地下,就连当地人也说不清真伪了。
孙策让郭嘉安排人绘制地形图,作为将领们闲暇时沙盘推演练习的素材。
鲁肃觉得很新鲜,向郭嘉请教相关的情况。郭嘉和鲁肃很谈得来,两人都不走寻常路,在战略思路上也有相似之处,没两天就相翠快,说得很投机。郭嘉把讲武堂的运行模式说给鲁肃听,还告诉他军中也是如此,虽然不能定期授课,但孙策一有时间就会聚将议事,分析战情,诸将各抒已见,既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无声的较量,在推演中表现突出的人当然会拥有更多的机会。
鲁肃心领神会。对他这个新附的将领而言,这是一个好机会。
看着鲁肃和郭嘉谈笑风生,吴景很不适应。他岔开了话题。“伯符,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孙策瞅瞅吴景,反问道:“阿舅有什么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