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如果父母经常冷漠对待你,用‘别人家的小孩’梗,打骂你,无视你,批评你,你也倾向于封闭自己,因为在你的认知中,自己就是劣等的,没用的。”
“这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其实也就是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直到人类孩子长大接触更多世界之后,才会渐渐转变,但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一直不会消失。”
“所以。”端晴总结道,“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尤其是家庭对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对于自身的认知。”
“这个是结论,而且在这一点上,我们和狗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
“人类作为群体性生物,求得别人的认可,求得群体的生存,比如考第一名,赚更多的钱,求得异性青睐,领导赞赏,成为‘万众睹目’,都是这种心态。”
“而这种心态,从另一方面讲,其实是源于我们对于孤独感的恐惧。”
徐亮:“怎么又扯到孤独感?”
“是的,就是孤独感。”端请继续道,
“我们害怕被孤立,害怕被无视,我们渴望融入群体,我们是群居动物,这在生物学上也是有解释的。”
“人类从来不是个体强大的动物,不能像老虎那样一只虎就有上千平方公里的地盘,也不能像鲸鱼那样遨游万里大洋,我们只有靠着群体性的力量,才能战胜史前猛犸象这种强大的生物。”
“当我们独自一人的时候,我们会被自然界干掉。当我们是一群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做生物链最顶级的金字塔尖。这就是人类。”
“久而久之,我们进化出了‘情绪’。”
徐亮:“等等,‘情绪’是进化出来的?”
端晴:“是的。情绪不是先天有的,而是一种有效的生存方式。”
“当我们独居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孤独,当我们在群体之中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安全。”
“因为能感受到孤独的人,才会渴望群体,才能生存下来。”
“你仔细想想这句话。”
“而孤独感没那么强的人,习惯了孤独,所以死掉的也最多!”
“没有孤独感的人,都被自然选择淘汰掉了!”
“这也是为什么人会感觉到孤独的原因。”
“仅仅是因为生存需要罢了。”
“生存,让我们进化出了孤独这种情绪,所以,孤独感越强,说明进化越彻底,这是一种对自己的提醒,表示自己应该融入社交群体了。”
“事实上,凡是情绪,都是一种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