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以后,告知当地的官员来意。而当地怂朝的官员得知,眼前这批规模庞大的使节团,是当年曾经来到中原的唐人遗民时,倍感惊讶。随后,一股天朝上国的优越感顿时升起,进而膨胀。不过,官员们对待首次来访的外国使节还是很客气的,以‘八百里加急’的心态将唐人使团的消息告知朝廷。之后,唐人沿着大陆线航行,于‘su州’登陆,进而来到怂朝的首都开封,受到赵光义的热烈欢迎。
而唐人对于中原王朝的册封自然是不在意的,他们的实力不差,是地区一霸,即便是放在广阔的世界范围之内也是数得上的强国。因此,唐人使团向赵光义表示来自唐人君主的热情问候,祝贺他们再度一统,并且递交了国书与国礼。国书上写着当代的君主,对于中原朝廷的祝贺与问候。而随赠的国礼中,装着载有唐人这些年远在异域建国的历史,人文,传统、诗歌戏曲、锻造的武器盔甲以及许许多多的方面。目的,自然是为了向中原朝廷表明他们无意回中原争夺统治权,另一个目的就是表示,我们的小日子过的比你们还好,用不着警惕我们。
中原朝廷在得知他们栖身的土地,如此之小时心中满是轻蔑。而当他们知道唐人的国力时,心中却是无比的惊讶。尤其是唐人发展的结果,经过比对,即便有些地方不如他们,但是在某些地方却远远的超过了他们。尤其是,这个国家的军备非常强大,颇有当年盛唐之遗风。另外一方面,就是这个国家不缺好马,可谓遍地都是好马,国民豢养牲畜战马的风气之浓盛,简直如同吃饭喝水一样。而养马要花费的代价就很大了,也由此可以窥探一国的国力。
而对他们来讲,一个国土面积如此狭隘的岛国,竟能豢养如此之多的良马,维持数万人的常备军。这非常令他们感到动容,而当他们知道他们拥有近千万的人口,国民人人都能够识文断字,念一篇文章时更是惊讶的目瞪狗呆。
圣人所说的大同社会,无外乎如此吧!
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宽敞笔直的大道,行人们有条不序的行走在上面。两侧的商铺里,摆满了密密麻麻的商品。有售卖布匹的,有售卖糕点、有粮油铺也有酒楼与餐馆,还有的店铺专门兜售海外的商品。
来自欧洲的橄榄油,葡萄酒,来自北非以及东南亚,南亚次大陆上的香料,蜂蜜,地毯,皮革等商品。丰富的商品,乃至于多元化的商人,充斥着繁华的街道。令这里有种‘万国来朝’的气象,过往的唐人昂首挺胸,峨冠大袖,器宇不凡。无论男女老幼,腰间皆有佩剑,尚武之风,深入这个民族的骨子里。他们时刻遵守着‘圣训’不忘当年开拓之难。
光是从画面上来看,一股浓浓的‘盛唐之风’扑面而来,这令当年家中有先辈去过盛唐的外国商人颇为感慨。唐朝的后裔,远在异域再度开国称霸,雄霸一方,无人小觑。自然,他们的后裔也承继了唐朝当年海纳百川的气魄与心胸。
对待外国人来到他们的国土定居经商,唐人们并未觉得有什么,反而觉得正是因为这些商人的到来,证明了他们自身的强大。无论是远在中亚的商人,或者说是欧罗巴大陆上的白人,就连曾经敌对的大食人也有商人不远千里而来。将产自他们国土上的商品,乃至上好的战马拉来唐人的国土进行售卖。更有商人,将异域大陆的各种特产,包括牲畜,野兽在内的东西,也一股脑的拉来唐人的土地售卖。因此,这里给予外界的印象就是,处处都是机遇与商机。
而海贸的大肆兴盛,令唐人的经济实力以及整体的国力,每日里一点一滴的不断上升。他们的国税非常的丰富,而丰富的国税上来后,有政府组织的专门商队,到外国收购粮食与铁,铜等物资。一部分进行储藏,一部分放到市面上。
大概是源自于当年为奴的境况,每日里吃不饱穿不暖,而再次建国以后,唐人的忧患意识比任何时候都要大。即便他们每年粮食收获非常丰富,但政府依然进行粮食上的储备。实在是吃不完的,就拿来大肆的豢养牲畜,人人吃饱,人人穿暖,人人有肉吃,早就已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