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触礁

重返1977 镶黄旗 1822 字 2024-04-20

而且最关键的是,兆庆不亏是曾经考上大学的人,他自己特别好学。

除了看过的书多,他特别愿意跟长者讨教,和比自己强的人切磋。

别的不说,每次进京他就最愿意跟洪家上上下下聊天。

特别是洪禄承和洪衍武,跟他们一聊起来就忘了时间,忘了吃饭。

哪怕是在龙口村,当上这个厂长以后,他也经常打电话跟洪衍武讨论问题。

而且他还有一个很好的日常习惯。

就是每天早晨六点三十分准时收听广播新闻,晚七点定期收看《新闻联播》。

此外他给图书室订阅的报纸,也是他饭后必不可少的阅读消遣。

正是通过这些种种信息来源,他始终保持着对外界变化的敏锐。

这就彻底打破了他身居山村的局限,甚至拥有了自己对商业经营的领悟。

因此实际上,哪怕厂子上了正规之后,洪衍武几乎没为村办厂再上过心。

兆庆凭自己,也一样把厂子管理的井井有条,红红火火。

他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既懂经济,又懂政治。

这不,这两年在厂子里他严抓质量,同时培训人手,还买了汽车。

这就让供给京城的货源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

收入当然也是同步增长。

要说到具体的实惠,龙口村不但早成了“三转一响”彻底齐备的村庄。

而且还成了房山第一个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的村庄。

尽管大部分是黑白的,没法跟“华西村”全体都是“彩电”比。

但在京郊也是首屈一指,很了不得了。

连带着本村的年轻人们说亲都容易了。

现在谁家不是可着自己心意的挑对象?

这些能说不是兆庆的功劳?

官面儿上也一样。

兆庆子从开始带领村民致富的那一天起,他就高举“集体主义”的旗帜,目标便是共同富裕。

而且通过分配制度的巧妙设计,保证村里既没有贫困户,也没有亿万富翁。

既不拉仇恨,也不扩大贫富悬殊,简直没有比这个更符合当下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了。

直至今日,他打着“搞两条腿走路”的幌子,靠雇来的人增加农业和手工业力量。

龙口村不但有了十里八乡最有名、最赚钱的乡镇企业,也完全实现了粮食产量自给自足。

而且还捎带手帮助周边村子不少人脱了贫。

这怎么能不让县里的林书记时常把龙口村挂在嘴边,引以为豪的捧为掌上明珠呢?

所以哪怕需要面对和步鑫生比较类似的处境,可就凭兆庆的个人素质和这份聪明劲儿,也足以应对的很好了。

二群群号:608640021

:出错了,请刷新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