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一张好嘴

重返1977 镶黄旗 3878 字 12个月前

“表哥,你想左了,哪儿用得着那么高大上啊。再说,我想让你们做的东西,他们还真不生产。正好,洪钧那儿有几样小玩意,我拿过来给你看看你就明白了。”

两分钟不到,洪衍武从大哥的屋里拿着几样回来了。众人更是一头雾水。

他拿的都是什么呀?

一个是红绒绳子编的“吉祥结”,带着长长的流苏。

一个是拿草叶子编的草蚂蚱、草螳螂,拴成了一串。

这两样都是出自洪衍茹之手。

还有一个是风车,和一个红漆木条做的宫灯,这是出自洪衍争之手。

说白了,就是哄孩子玩儿的自制玩具。京城的工艺品厂确实不生产。

“这……这……好做是好做,可这能卖钱吗?”兆庆实在是无法置信。

而洪衍武当然有他的道理。

“能卖钱吗?那得分你卖谁。这些东西就跟蛐蛐、金鱼和鸟儿似的,找不对主儿,一毛两毛没人要,要找对了主儿,那就好说了。”

“这些玩意,咱们产出来可不是卖老百姓的,我的意思是卖给洋鬼子,挣他们的钱。跟你明说了吧,现在京城里的老外越来越多。人家来了就想买点纪念品带回去。可不是人人都懂得欣赏高雅的东西,也不是人人都愿意卖贵的。那这些有趣的、带着民族特色的东西,不就正合适吗?”

嘿,又是一次醍醐灌顶啊。

安书记虽然还没彻底转过弯儿来,可允泰父子却已经眼里有神,脸上冒光了。

允泰先连声称赞。

“小武说的没错,过去民国的时候,我见的西洋人多数都喜欢这些,想必卖给他们不难。只不过你这些东西糙了点儿,外国人还是喜欢精致的东西。”

“这“吉祥结”和草蚂蚱,完全可以挂在风车上。另外还能做些荷包、风筝呢。这宫灯样式也不对,太儿戏了,我熟知内务府的款式,要改改可比你这个好。”

洪衍武也乐了。

“舅舅说的是,您是行家,这可是咱的一大优势。另外我还惦记着龙口村另一大优势呢。我记得安书记说过,咱村守着山,守着金陵,过去不是石匠多吗?咱就用石头做点小石雕,比如说带砖雕花纹的小花盆,门墩上骑个胖小子的蜡烛台,还有长城外观的烟灰缸,不用太大,一个大方印大小足以。您说呢……”

兆庆这时也附和上了,极兴奋的说。

“对对对,你这些主意真是太好了。要这么做出来的东西,又便宜又有趣。关键是干这个,现在没人这么想,这么干,那就没人跟咱们争啊。还是你的眼光厉害。只是,跟外国人打交道,难道我们还得派人住在京城啊?而且语言不通,我们这些农民……”

洪衍武可就等这句呢,心里一笑,马上大包大揽。

“哎哟,表哥,销路还用你着急?你们就管生产。怎么卖东西我找人。就跟过去代卖鸡蛋一样,咱们之间定个价,只要东西质量过得去,运过来我就给你们钱好不好?”

得,这一下就连安书记也彻底明白了,真是件包赚不赔的大好事。

他一拍大腿。“他三外甥,你替我们安排的这么好,大叔都不知该怎么谢你了。这事要成了,你就是我们龙口村的恩人。只要有的赚,价格你说了算。啥时你去啥时候把你当贵宾招待……”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洪衍武的话确实发人深省。

告一段落的时候,不但兆庆听得入了神,安书记认真地频频点头,洪禄承和允泰也均陷入了沉思。

以至于老半天没有任何人说话,最后还是洪衍文开了腔,率先表示支持。

“安书记,舅舅,你们别看老三年纪轻,我觉他的话挺有道理。至少比我这个专门抱着文件的人,看到的东西要实际、要深刻。其实要按他说的这个角度来看,确实不用太担心。因为村办企业能实现共同富裕,反倒比搞几个专业户更符合咱们改革开放的精神。而且毫无疑问,这是能彻底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办法。既然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值得一试。”

有他这么一说,本就已经动心的安书记,态度自然更笃定了几分。

“他二外甥,你这个当官的大学生也这么看啊,那我就放心多了。要不,要不我们就照这个办法试试?”

而兆庆还是想的比较周全,尽管很热切,却忍不住追问了一句。

“可……可办厂总得有项目、有资金、有技术才行啊?我们农民……”

得,一谈到具体的现实问题,洪衍文倒是卡壳了。

因为该怎么干,他这个纸上谈兵的秀才可说不好。

好在洪衍武不等他为难就把话接了过来。

“表哥,放心,不瞒你说,该怎么办我早就想好了。只不过这我可有个条件,安书记得答应让你挑头干,好事我总不能便宜别人……”

这么一说,一屋子人都笑了。

安书记则赶紧拍胸脯,“他三外甥,兆庆可是我女婿,好事没人想着他,我还不干呢。对这个你放心。要真有好主意你就说出来,我们全村人都会感激你……”

话到此处,气氛更是大好,

可惜,没等洪衍武后面的话说出来,一贯与他意见相悖的老大,这次果然又习惯性地拦了一道。

“等等,先别急,老三,你这毛毛糙糙的,我怎么越想越不放心啊。就算你说的有道理,可这大多都是靠推测,你怎么能保证政策就不变呢?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要以后风向出了问题,那安书记可怎么办?兆庆怎么办?不全被你搁里头了?”

而此言一出,随后竟也得到了洪禄承的支持。

“老三啊,你大哥是持重之言。我记得五十年代,当时政策还说三十年不变呢,可后来怎么样?突然间就公私合营了。我为什么主张要再等等看,就是怕这个啊。总之,做事一定要朝最好的方向努力,但也必须要考虑最坏的结果呀。”

这么一来,安书记和允泰的面色又不由迟疑了。

洪禄承说的是真的,而且类似情况太多了,他们这年纪的人都经过,又怎么可能没顾虑?

否则当初安书记搞“大包干”也就不会拖到最后了。

可这几个做长辈的却没想到,洪衍武偏偏对这一条满不在乎。

就见他一扬眉毛,竟耍弄起辩证法来。

“是,确实干这事儿需要冒点风险。可咱们也别忘了,什么事情本来就是双方面的。伟大领袖教导我们说,先抓主要矛盾,再抓次要矛盾。那想得到一样,你就得先放弃另一样。天下间哪儿有百分百面面俱到的好事儿啊?真要是一点风险没有,谁都看得见,那不一窝蜂全干上了。何况话说回来,要是大家都在干,那又哪儿能算好事?鸡蛋的事儿不就这样吗……”

他还正要继续臭拽下去,却不妨挨了妈一句数落。

“别耍贫嘴,车轱辘话你绕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