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有政策,物价局也控制不了。
而销售方为追求创汇额度,每一层都采取虚报虚高做法,自然就很“黑”了。
可人家老外也不是傻子啊,不懂行的人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
懂行的呢,跟他们自己手里过去的货一比,自然就不肯吃这个亏上这个当了。
这就叫产销脱节,杀鸡取卵,自己在砸自己的招牌。
何况这个行业,在工艺美术门类里体量是比较大的,随着七十年代电动钻磨机器的应用,产品的生产速度又变快了。
那么产大于销,销量停滞乃至下降,也就成必然了。
如此说来,这个行业不就等于完蛋了吗?这不就买不到性价比高的好东西了吗?那洪衍武还在这上面瞎费什么劲儿呢?
其实倒不能这么说,这事儿得分开来看。
一从工艺上来讲,这个时期毕竟还有真正的名师工匠在教,有懂行的行家在把质量关。
制作出的东西,再怎么讲也是纯手工,而且基本形制和制作标准你得达到。
龙得是龙,凤得是凤,武财神就得骑虎拿锏,行活是行活,也不能异想天开的胡来。
这是有人的想法和技法在内的,不是后来几乎完全靠机器的粗制滥造。
二个是从原料上讲,这个年代的原料质地,从整体上来讲,比起日后,也要优质得多。
像眼下寿山的田黄石还没被采绝,红翡、绿翠、羊脂和田玉、粉红芙蓉石都尚能见到大料。
所以再怎么,此时也比日后那个假货迭出,以次充好,就因为找不到优质翡翠,商家们便编造恶炒无色“冰种”概念的黑心年代要强。
总比无良商家误导大众,故意避开不提明清传世下来、保存完好的精品,以偏概全拿工艺并不完善的远古劣玉明器说事。
编造出“古玉不如新玉,新玉不如买料”这样谬论的投资环境要好。
说白了,卖的毕竟是真东西。
以上两点就保证了,哪怕这个年代的一件“行活”,也是可以升值保值的。
绝不会出现日后那种几十万上百万买来的东西,某一天想转手,送去拍卖却发现人家根本不收的情况。
三,是在这种体制下,老艺人们既然已不存在靠技艺致富的希望,那他们就转而求名了,追求起技艺境界和趣味来了。
他们大部分人都不再做普通产品,而是把精力都放在了国宾专精礼品的制作上。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恢复了技艺评比认定活动。他们又都努力创作带有明显个人风格,能体现自己艺术成就的作品。
以图退休前,能多拿几个奖,也好为几为厂争得荣誉。
所以这个时期反倒是真正追求艺术水准,沉浸了个人情感,不为求利的国宝级大作迭出,如百花争艳一般。
真要客观的描述一下当下玉器产销市场状况,那就只能说是产品断层,与市场脱节了。
除了一般质量的普通产品泛滥,就是超乎常人想象的顶级精品。
既没有彻底的伪劣产品和假货,中间也不存在水平不一的过度。
那么如何搭上末班车,用比较实惠的价格买到日后再难得一见的绝世上品,也就成了洪衍武所要考虑的问题,才是他力争实现的目标。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那么既然方向明确了,直接就拿钱去商店里买翡翠、玉石吗?
不,哪怕市场售价下调,这么做依然不理智,这行里的水分可是大了,而且现在还是个从未有过的特别时期。
咱得慢慢说,才能明白这里面的事儿。
确实,我们翡翠和玉石作为我国特种工艺品主流品种,一直都有着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旺盛的生命力。
特别是京城的玉器行业,已查明的历史源自商周,从元代就开始兴盛,通过明清两代的发展,更达到了空前繁荣。
清乾隆朝的时候,只凭各种美玉良材云集京城,就可知生产状况。
当时有来自国外的西碧玉、西洋玛瑙、木变石、珊瑚等,还有关东岫玉、云南玛瑙、荆州玛瑙、湖南矾晶。
而且平定叛乱后,和田玉和缅甸翡翠进京之路也被打通,每年这两个品种都各有两吨多的进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虽然有外国资本侵入,但这些玉器行业却几乎从来没有遇到相应的“洋货”与之竞争。
所以这个行当一直保持欣欣向荣,名家倍出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辛亥革命后,海禁大开,京城玉器更成为国外竞相争购的佳品,以至出现了“闹洋庄”的场面。
仅据本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期间的文字记载,当时世界各地举办的博览会不下三十余次,京城工艺美术行业只参展十次,但京城的玉器次次荣获金银大奖。
哪怕解放初期,当时百业凋零,全市仅存寥寥几家玉器作坊。
但只要能使其恢复正常生产,一年就可获得数百万美元的外汇。若用这笔款项买粮食,足可养活全市百姓一个月。
而以上种种都足以证明“北玉”、“京作”、“精作”的美名誉满中外,京产玉器已经获得海外艺术鉴赏家的认可,视为收藏价值极高的珍宝。
要按理说,既然京城玉器的审美价值已为世人所共知,得到了普遍认可,应该是不会陷入销售困境的呀,反倒应该是创汇主力才对啊?
嗨,这不就得归结到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上了嘛!
想想看,死板的政策连普通的行业都发展不好,连普通工人的积极性都很难激发。
就更别说这种一直以“师徒相传”的方法承袭,且需要灵性、悟性、恒心、精心才能学好、干好的行业了。
建国后,玉作行业里,有几个问题是长期存在,无法解决的。
首先就是好手太少,且缺乏青工和学徒,技艺传承上有严重问题。
现有的京城玉器特艺师一般都建国前后已经艺成出徒的老艺人,青工很少,全业技术较高的仅五六十人。
可他们的业务虽好,却都不想招收学徒。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这行业太苦,而要求从业者的门槛又较高。
相比起来工资待遇就不具备吸引力了,本身年轻人就不爱学,不爱干。
另外从老师傅的角度来说,教徒弟也太耗心力。
这又不像过去,徒弟对师父有赡养义务。
现在的徒弟只是名义上的,有的人都不太尊重自己的传艺者,那谁爱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呢?
真要是厂里有令必须带徒弟,老师傅们也不过是“汤事儿”罢了。
他们对待青工,是你糊弄我,我糊弄你,既不藏私,也不强求,能学多少,随缘而已。
不夸张的说,实质上已经到了“人亡艺绝,绝技失传”的地步。
其次,上级单位太过短视,对创汇期望又过高,于是严重透支京城玉器行业的商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