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这事儿就没办成,弄得李福心里还挺遗憾的。
否则的话,要是当院里再搭上有栏杆儿、有天井、有角云、有玻璃窗、有挂屏儿、有花墙子、有棚柱子的“囍”字凉棚。再加上大门、二门前搭上“花牌楼”的“硬彩”,院内再设上“满堂红”的礼堂、喜房。
那更得让人转不动眼珠了,非得以为到了拍电影的现场不可。
但就这,也仍只算是普通平常。
因为当年洪禄承和王蕴琳他们自己成亲时,实际上是在这个院里搭出个宛如古典宫殿一样的三层环楼来的。
那整个棚均搭在洪家二进院四周的房顶上,等于将原来的建筑又接出两层楼阁。
楼阁两侧不但搭有木梯,前出走廊,四面皆通,上下走动方便至极。而且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空间区分合理,功用也一应俱全。
像走廊围以彩色雕拦,红漆明柱,都挂有金字对联,后面安隔扇门窗。每边廊下又各吊水电石的汽灯若干盏,以备夜间照明。
各殿上端也悬有扇面形的大匾,像北楼书写“天作之合”,为宴会厅,招待亲朋坐席用饭。
南楼是“乾坤交泰”为戏台,可演唱京剧、昆曲、“八角鼓”及表演戏法、杂技等“什样杂耍”。来宾只需坐于北楼廊下及楼下院内即可看戏。
西楼的“琴瑟和谐”和东楼的“箫声引凤”皆单辟为茶座儿,供来宾吃点心、喝茶、打牌。四角角楼则各为厨房、茶灶、盥洗处、衣帽存放处。
这样不但充分利用起所有的空间,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
由于院内没有被棚占去有效面积。除将院中通往礼堂、喜房的甬路让出来以外,两边还一律搭上与房座石台一边高的木台。台上再设官座,是为观礼席。
发轿时的八面或十六面大鼓等四十八个响器,即在观礼台下排成对面两行,进行吹奏。
等到洪家把王蕴琳迎娶回来。喜轿进门后,即从中间甬路穿过鼓乐喧天的响器行列中间,抬进正厅礼堂。两旁木台上和楼上的宾客,也均可清晰地看到喜轿入门、进院,以及跨过炭盆熏煞的盛况。
这就已经很有些接近西式教堂婚礼的样式了。既没少了咱们国人特有的热闹,也多了几分稳重的仪式感。
所以说,这才是真正冠冕仕家,绅商富户的气派。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五光十色、花团锦簇的气氛烘托。才配得上洪家“八大宅门”之一的名头。
这也必须得是李福这样的明白人才能知道,今与昔,这又差了多少?
开二群了,群号:608640021
洪家老宅里真正热闹起来的是十点钟左右,那是因为福儒里的老邻居们到了。
专为接大家伙儿,洪衍争和徐曼丽吃了早饭就赶回福儒里去了。等八点半洪衍武约好的公共汽车一到,他们俩就紧着忙和起来,挨家挨户通知相请。
这种事儿人们当然是特别积极的,况且西院的水清也紧着帮忙一起招呼。
可五个手指头还不一边儿齐呢。老百姓本来就无组织无纪律,一遇着大场面最容易起急,这又是拖家带口的,哪能不乱啊?
一会儿是孩子要尿尿,一会儿大人忘了拿礼,一会儿又有人穿着个跨栏背心就出来了,调头回去穿衬衣,一会儿又有人想起燃气灶上还坐着热水,赶紧回去又关火。
真就跟油锅里撒了把盐面儿似的,一下就翻腾起来了。那叫一个着急忙慌,那叫一个鸡飞狗跳,车上车下没完没了地来回反复。
好在有喜烟、喜糖戳着,开车的司机倒也不烦,这样差不多九点十分左右,总算是全员集合完毕,汽车发动,驶向喜宴现场。
西院儿里有不少家庭妇女,平时活动范围有限,生活内容也极为单调。她们这辈子参加过的集体活动,恐怕也就是“运动中”那些“革命活动”了。还从未体验过和相熟的人集体坐汽车出行的滋味。
所以别看只是普普通通的“40”路公共汽车,且路程近,沿途又都是熟识的街景,可对于她们来讲,那滋味简直可以同来访的外国元首乘坐“礼宾车”等同了。
一路上那个兴高采烈地说笑啊。
有的人夸洪家礼数周全,说得洪衍争脸直发烫。有的人渴望一睹洪家老宅的真貌,没口子跟徐曼丽打听。还有的人旧事重提,把自己过去骑着驴嫁人的事儿都回忆起来了,逗得大家止不住地哈哈大笑。
总之,车里就无一刻消停的时候。这些大婶大嫂身上呈现出的是平时从所未见的兴奋与欢乐。看着比主家还要高兴几分。
可真到了现场吧,居然集体哑巴,又全闷口儿了。不是为别的,而是因为洪家的气派、场面太大了。
院门外还好说,除了大门两边的“双喜临门”看着比别家张贴的大了些,倒也没什么。两个知宾守在门口往里让客也属当然。
可一进了院门就开始不一样了。正面迎人的影壁墙上就有了“彩”,五个正红的大绣球端端正正垂在了“福禄寿禧”四个砖雕大字之上,可谓先声夺人。
跟着再往里走,更了不得,从影壁一直到垂花门前的两道墙脊也全都用结彩,悬上了长短绸。
清风徐来,飘飘洒洒,那真是红得张扬,红得漂亮。
而最后的震撼是来自于垂花门起,门口立着的至少十位知宾,依次收礼记录就不说了,最关键的是一迈进这道门,“红”就变成了满眼的夺目和耀目。
所有的游廊屋檐下居然全是结彩挂彩绸,而且所有明柱也一律以红绸包裹,再配上“二门”两边游廊下,那长得惊人的礼桌、茶桌。院内整整齐齐的三十桌“官座儿”,无一不铺着大红台布。
就这个红啊,这个艳啊,怎么能不让这些个平头老百姓当场惊愕,那是他们做梦也梦不出来的排场、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