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开始生产汽水、冰棍、冰激凌等产品。全年产人造冰14万吨,冰棍32163万支,冰激凌41万公斤,汽水4493万打。
这些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认可和许多外国首脑的肯定,在国宴的餐桌上散发除了惊人的魅力,可谓熠熠生辉。
而之后,全厂职工再接再厉,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得过且过。而是不断创新丰富产品品种,同时增进产量。
1957年,全厂职工就达到了741人,产值860万元,一跃为当时全市最大综合性食品厂。
1958年,又开始生产罐头,职工增加到1782人,产值3191万元。同年正式改名为“京城北极熊食品厂”。
至今为止,“北极熊”的正式职工已经两千余人。生产上,除了大家众所周知的人造冰、汽水、冰棍、冰淇淋以外,“北极熊”还有涵盖了蔬菜、水果、禽、肉四大类的罐头,和酸梅汤、浓缩果汁、果酱。
而且除了民用,“北极熊”的各项产品不但供应国宴,满足外事需求,有时还会为部队,做军需定制罐头。
总之,赵洪林用充满自豪的语气想要表达的其实就是一个意思。
瞧瞧你们,多有福气,一工作就进了我们厂。市属全民企业里的标兵,食品业第一大厂,还效益这么好。
要知道,“北极熊”可不是一头熊,那是一条龙啊。这里不是随便长一脑袋就能进来的。这样的工作你们一定要珍惜啊。
这一番话因为带了亢奋的语气,感染力很强,比刚才老主任还能鼓舞人。
这让几个没经过什么事儿的年轻人全不由自主挺了挺胸,似乎都觉得后背好像长的不是原来的那根儿脊梁骨了,而是插着根儿钢条,倍儿直、倍儿硬。
所有人里,只唯独洪衍武实在是激动不起来。
没辙啊,他是老油条一个,早皮塌了,很难再被忽悠。
一只大白熊站在一个冰雪环境中,昂首挺胸的形象。
晶莹剔透的玻璃瓶子,上面凸出来“北极熊”三个大字。
最爽的是那一开瓶就能顶一鼻子的汽儿,和从“呲呲”地冒着小泡黄色液体里,溢出的橘子香味儿。
这就是从1951年起,老京城人对汽水的独有印象。也是当年老京城人对“汽水”这两个字唯一的概念。
其实八十年代里,除了“北极熊”之外,京城还有北城出产的“冰川汽水”和重文区的“天坛汽水”。
可这两者多用香精色素,业内俗称“三精水”,属于不入流的低端汽水,很快就自我泯灭了。
相反的是,“北极熊”重质重量。汽水中不但加入了新鲜研磨的熟制桔酱和从桔子皮里提取的桔油。而且只凭惰性气体二氧化碳来抑制细菌,不含任何添加剂。
实际上仅凭外观就能看出它的特别之处来,因为瓶子里的汁液是浊的,轻微晃动后,桔茸上浮下沉。
于是这就让京城的人们形成了一个固有概念,“‘北极熊’才是真东西。”
也正是因为这种长久以来有口皆碑的认可,哪怕是改革开放之后,“北极熊食品厂”的冷食、冷饮一直在京城市场稳稳占据统治地位。
洪衍武还清晰地记得穿越的那个雪夜。
驾车逃离途中,在五环边上看到“爱啃达斯”广告牌时,他最想念的,其实就是那时已经绝迹于京城的“北极熊”汽水。
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再次回到了过去。不但能重新喝到这种汽水,还会有朝一日成为这个厂子的正式职工。
这也就难免让他倍感神奇,觉着命运这东西实在匪夷所思,让人无法看透了。
1980年的11月1日,这一天既是周一,也是洪衍武、陈力泉和水清正式报道的日子。
他们几个准时在早八点,来到了位于安乐林路的“北极熊食品厂”,并顺利找到了人事科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