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先期建好出售的这批公房,单位和政府补贴量极大,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宋局长要买,价格极低。分期付款还十年,每平米也就合五十多块钱。
洪衍武又说话算话,把宋局长的四套房都给租出去了。这一下子宋局长年收入多了三千,还随行就市不断上涨,他基本上用三年的房租就把新弄来的三套房变成自己的了。
后来房改进一步深化,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宋局长把最早弄来的两套住房也花钱买下来来了。当时单位补贴变得少了一些,但核算价格每套也不过万元左右。
这是一步到位啊,从此宋局长果真没再跟局里要过房。也再没受过别人的礼。
不用说,他这官儿当得就太有底气了。
能周全的事儿他帮人周全,办成了不拿一点好处,人家当然感恩戴德。不能办的事儿,没办好的事儿呢,因为不收礼,人家也怪不到他。因此不但落了个“清官”、“好官”的名声,也保证了他平平安安干到了退休。
像后来上级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副局长因此落马。或者再盖新楼时职工为了跟领导争房,要分配名额,有人甚至抱着煤气罐去书记的新房,声言要跟书记同归于尽。类似这些破事一点都沾不到他的头上。
就是退休之后,宋局长老两口也幸福依旧。
他们不靠子女,不靠退休费。仅仅靠房租。出门照样有好车坐,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还动不动就出国旅游一次,或是冬天去海南住上一阵。那份经济上的潇洒劲儿简直成了整个粮食局所有老干部心中的偶像了。
直到这时才有精明的人明白过来,敢情宋局长这玩儿的是“以房养廉”啊。当初谁能想到,几套房子就能管一辈子啊。
这还真有点跟张信哲那首歌似的,“贪就一个字,我只犯一次,论得失我只会用结果表示”。
像宋局长这种“以权谋房”的高性价比,也实在够得上“传奇”二字了。
与“小媳妇儿”两口子的感受相似,这段时间,宋局长和常局长也被洪衍武从他父亲那儿现学现卖的学问给“震”了一下子。
因为尽管京城各单位为了响应市委传达下来的上级政策,已经拉开了大兴土木的序幕。各自都准备着手建房,先解决一部分职工住房问题。但洪衍武对房子仍旧会越来越短缺的判断却是一针见血。
他的理由是,为响应“伟人”讲话,一拥而上的工程会占用大量资金,而后续却无从补充。另外,建筑材料被耗尽库存和生产力不足也是很现实的问题。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返城知青已到适婚年龄,谁都迫切需要房子成家。这一切因素聚集在一起,致使房子问题根本无解。居民住房紧张,仍旧会是长期的社会问题。
仔细想想,两位局长谁都不能不承认,逻辑推理准精且独到,面临的情况确是如此。
不过洪衍武特意找他们说这事儿,可不是为了故作惊人之语来自我炫耀的。而是作为情感的回报,好心提醒两位局长为日后做些筹谋。
照他的看法,宋局长的衙门口权力下降难以逆转,而且又刚刚升到这个位置,那么再继续高升和换位置的可能性都不大。与其日后在仕途上耗心力,在权术上瞎较劲。不如先给自家弄几套房子划算。
而常局长呢,岁数已近退休。俗话说,权力不用,过期作废。再不想办法就更赶不上趟儿了。
当然,他的好心好意一开始也不是很顺利就被两家人完全接受的。
宋家人是因为早已经给宋国甫准备了一套三居室。再加上他们自己的住所也是个三居室,认为两套房子满够了。
特别是宋夫人听见他们的讨论,还插嘴说,“房子再多有什么用呢?不但要维护修理,还要交房租呢。”
这种价值标准让洪衍武一下就笑了。
他当然知道老娘们最在乎什么,就说,“阿姨,房子恐怕是当下最难用钱买到,用权力最容易解决的必需品了。分房讲究论资排辈。职称、工龄、学历、户口啊,都量化成分数,然后按累计得分排名。可实际上呢,怎么分还不是领导说了算?普通人为难的事儿,在您这儿就是轻而易举。这就是长期存在、苦乐不均的现状。”
“阿姨,您别忘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前提是人口失控,知青回城连每人安置个工作都做不到,这就是说房子再多也没有人多。现在上面为什么要鼓励私人买房呀,不就是分配制度进行不下去了吗?要是以后万一有变,说彻底不分配公房了,那先分到的不就占了大便宜了吗?没弄到手的不就吃大亏了吗?”
“还有,您光看见那点房租了,可您也得想想,您一个月电话基费就得十五块钱,这么一比,那几块钱房租算个什么呀?房管局要给您修一次下水道或者是暖气,这一年的房租就白收您的了。说白了,房子是现在最紧缺,也是租金最便宜的必需品。只用很少的代价,您就能占下好几套来。这难道还不划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