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她不但有浏阳夏布的衣裳,别忘了,王蕴琳还单送了一块料子,由苏锦给做了成衣呢。
那身衣裳也是过去的料子,比浏阳夏布还好,叫做“香云纱”,也叫“拷纱”,“茛绸”,“薯莨纱”。
这是我国广东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天然丝料。是将原色天然面料,直接用野葛(茛)茎中提取的汁液浸泡并经过淤泥涂封,放置一段时间后,经太阳爆晒等特殊工艺制成。
同样是纯手工制作,十分珍稀。
它的好处是夏天凉爽,冬天轻柔,穿洗越久,手感、色泽越好。特点是走起路来,衣服摩擦会“沙沙”作响。
唯一的缺点,就是共和过的舞台和电影里,这种凉快的布料成了“三民党”特务的专业服装。
这便让人很头疼了。所以王蕴琳的这块料子才会在柜子里压了多年。
本来老太太也想让“糖心儿”在家随便穿穿的。可没想到“糖心儿”干脆用它做了一身连衣裙。
这下可就能光明正大穿出去了,反倒更显靓丽。
就连王蕴琳见了这身衣服也夸得不行呢,不能不说“糖心儿”聪慧。
说完了家电、厨卫设施、衣物,还有纳凉用品呢。这些东西也是不可或缺的。
就比如说扇子吧,过去有句俗话,“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
倒不是真说这人有多么抠门,而是说扇子这东西的重要性。
这点绝对没错。夏日之中,人人几乎须臾不可离手。
就是洪衍武有钱,提前用上了电扇,可他也离不开扇子。因为总不能随身背着电扇不是?何况又哪儿找电源去啊?
可有一条也得知道,虽说人人都摇着一把扇子,但由于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休养不同,所用扇子亦有区别。
除此之外,穿衣也不一样。
绝不是天热穿得少,穿得短就舒服。也绝不是穿着越畅销的布料,人就越有品味。
在这一点上,旧时“老京城人”早已总结出一套丝毫不乱的准则,布料颜色各有规矩。
大体是从入夏开始到三伏,纺绸单衣到各种罗、纱、夏布,依次更换,颜色则以牙百、月白、湖色、宝蓝为多。
(注:夏布,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罗纹布。又名苎布、生布、麻布、扁纱。因常用于夏季衣着,凉爽适人,又俗称夏布、夏物。)
这套着衣标准甚至具有额外的意义,还能显示一定的年龄、修养、品味、阶层。
当然,经过“运动”之后,像“宝蓝”与“湖色”这样的的颜色概念,人们都已经很陌生了。“牙白”与“月白”也很少有人能分得清区别了。
甚至许多老布料因手工制造特别麻烦,属于“产量少价格高,陈旧衰老”的产品,而被工业产品取代。在市场已呈衰微之式,没什么人认了。
但从洪衍武的角度来讲,如今的他既不愿把自己的一身伤痕和肌肉亮于市井,引人侧目。又不愿再穿那些化纤的破玩意,愉悦了别人为难了自己。也就能更深刻地体味到这些“被时代淘汰”布料的好处了。
像浏阳圆丝细夏布,曾以“织工精巧、质地特别细腻称雄于世”,明代即被列为朝廷贡品。
洪衍武一从王蕴琳的口中知道了这种衣料,就连跑了好几家店铺去问,最终总算在“大栅栏”的“荣昌布店”里找到了。
(注:荣昌布店即京城老字号“瑞蚨祥”,此绸缎庄在“运动”中先后更名为“洪卫兵布店”、“红旗布店”、“迎新布店”、“荣昌布店”)
价格还真是不便宜,八毛钱一尺,比五毛四一尺的纯棉布都贵,但做了衣裳一穿可就脱不下来了。
因为一分钱一分货啊,那通气性确实是好,布料细腻,不沾不黏。还能熨烫扳平,穿在身上实是舒适、清凉。
洪衍武便又找了回来,想多买点。再一问,三丝罗,六丝罗,加上曾经名扬天下的“鸡骨白”,整个店也就不到四匹浏阳夏布了。
接待他的老师傅还说了,虽然是陈布,扔店里十几年了,可质量没毛病。这东西进价也贵,就算要的多,价格只能打个九折。但因为不是棉织品,倒可以免了布票。
那洪衍武还客气什么呀。可着满京城,或许也就这么些了。不用说,七毛二一尺统统拿下。三百多块他全给包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