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二五章 以文化人

原本历史上崇祯四年的状元陈于泰,这一回殿试之后不仅与状元无缘了,而且连二甲都没进。

在这次吏部授官任官的名单上,陈于泰更是被分配到刚收复不久的甘肃岷县县令的位置之上。

原来由木速蛮乱军占据的岷州卫,在被汉中军队潘云腾所部收复之后,没过多久,就被朝廷批准改为了岷县。

与岷州卫的结局一样,原本由木速蛮世家大族世袭指挥使或者世袭土官的河州、洮州、阶州、秦州等地,也相继改为了直接隶属于三边总督的府、州或者县。

当地的木速蛮世家大族,经过了木速蛮之乱以后,先被西窜的流贼过了一遍,又被西进的官军过了一遍,到了崇祯四年初的时候,早就被连根拔除,干干净净,原有的世家势力什么也没剩下来。

到了这个时候,自然是空出来大量的位置,即便袁崇焕不提建议,即便崇祯皇帝不打招呼,吏部也会把崇祯四年的大批新科进士,安排到这个地方去任职。

除了陈于泰之外,这一次同是三榜进士出身的江南名士陈名夏,也被安排到了西北任职,不过却是比县令还稍有不如的洮州推官。

推官同样是正七品,不过却是州里面的佐贰官,比不得县令管治一县的权力大。

这当然也是崇祯皇帝授意改定的方案了。

因为这个陈名夏虽然在江南士林中名望不小,也颇有点文学才华,在原本的历史上,还曾高中了崇祯十六年的探花,但是他的气节和人品,却实在是不怎么样,也是一个闯来投闯、清来投清的货色。

对于这样的人,即使让他当个西北边远地区的县令,如今这位崇祯皇帝都无法真正放心,到最后也只能让他去当个洮州推官了。

与此同时,张溥的弟弟张采、张溥的朋友——历史上复社的风云人物孙淳、李雯,也在崇祯四年殿试之后的三榜进士名单里面,这一次,自然也被一股脑儿地安排到了西北。

在历史上虽然屡试不第但是人品还算不错的李雯,在崇祯四年春闱的扩招计划之中,如愿中了进士,这一回被得授陕北延安府延川县令。

而历史上人品也不怎么样的孙淳,则被安排到了刚刚收复不久的河州府做推官!

如今河州府当面的积石关外,就是大西贼张献忠所部盘踞的河湟之地,而河州城的附近又是高迎祥所部盘踞的兰州城。

他这个推官,对本地区缉捕盗贼的事情负有直接的责任,把他安排到那里去,当然是一种考验,能不能挺住不被追责,就看他的造化了。

张溥的亲弟弟张采,与陈名夏、孙淳等江南士林名士们类似,也被授予了新改的固原府推官的“重任”。

陕北之地以及三边地区战乱多年,在大量当地人口死亡流失的同时,这些地方的许多州县也缺少知州、县令等州县父母官。

尤其是陕北的延安府、三边的固原州、宁夏的新垦区,还有刚刚西北官军收复的陇西临洮府、巩昌府,以及秦州、河州、洮州、岷州、阶州等等过去被木速蛮所盘踞的那些州城县城。

这些州县在战乱过后,特别是在当地的木速蛮和流贼们,被肃清了之后,都只有临时任命的一些移民官。

而这些所谓的移民官,没有一个是进士出身,很多人连个秀才甚至童生都不是。

不过是因为他们响应了朝廷的《招垦令》,带来了一批关中、汉中或者是中原的移民,所以才被三边总督府临时委任为了各地州县的佐贰官。

但是对这些多数都是地主豪强出身的移民官,西北的督抚大员们并不放心。

不管是军机大臣东胜侯李邦华,还是三边总督袁崇焕,以及河中巡抚孙传庭、陕西巡抚洪承畴,全都不断地上书崇祯皇帝,建议崇祯皇帝尽快选派进士出身的官员,到陕西、河中以及甘肃、宁夏等三边地区充任州县官。

一方面,这些进士出身的官员,对于朝廷更加忠诚。

另一方面,这些进士出身的官员到了当地,对于当地的文教事业来说也是一种促进。

毕竟陕北地区也好,河中地区也好,特别是陇西甘南地区,之前都不是文教鼎盛的地方。

甚至在多数地方,比如说陇西甘南地区,过去曾长期被木速蛮人口所盘踞,儒家的文教事业基本上就是一片空白。

眼下,那些曾经遍布宁夏、固原、河州、临洮、天水等地州县乡村的木速蛮番寺,都已经被三边总督袁崇焕下令焚毁了。

然而,不管是焚毁那些番寺也罢,拆除它们也罢,或者将它们改作其他用途,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回西北。

因为,类似文化这样的东西,消除了旧有的那一套之后,必须有新的东西去填补前者留下的空白。

若是属于华夏文明的儒释道那一套不去填补这个空白,那么其他的东西就会去填补这个空白。

比如说,以康迪纽斯为首的耶稣会西北分会以及保安团。

当初,康迪纽斯带着一批新的传教士和追随者队伍到了西北之后,拿着军机处和武备院的公文,从三边总督袁崇焕的手里,终于领到了一批枪炮弹药,拉起了一支五百余人的耶稣会武装保安团。

等到来自巴达维亚的军事指挥官安东尼?范?迪门,带着荷兰东印度公司赞助的资金,经过崇祯皇帝的允许,来到宁夏,来到天主教在华耶稣会对抗回教徒的最前线海喇都堡(后世宁夏海原)以后,耶稣会西北保安团终于开始发挥他们的作用了。

尤其是在清除烧毁曾经遍布宁夏地区的木速蛮番寺番经的问题上,耶稣会传教士康迪纽斯和同为宗教激进分子的安东尼?范?迪门,领着耶稣会西北保安团立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