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刘宗周端着茶碗思考了片刻,喝了一口茶,然后放下茶碗,对黄宗羲说道:
“你们这一科的进士,吏部今日拿出了授官的条陈,至于结果,为师在朝会上也听了,也看了。”
说到这里,刘宗周看着黄宗羲说道:“国朝惯例,三榜进士,若无特旨,皆放外任!
“太冲,你的安排也出来了,此番你得授陕西韩城县令!二十一岁的县令,也可以了!”
刘宗周说完这话,再次端起茶碗饮茶,而他所说的话却如同一块大石头投进了小池塘里一样,让黄宗羲的心里顿时翻腾起来:
“陕西韩城!?恩师!学生愿回江南,即使不去南直,就是去闽地赣地也可,学生不愿去陕西韩城!”
“胡说八道!天底下哪个进士不想去江南,你三榜出身,又哪里有挑挑拣拣的余地!?”
黄宗羲的话刚说出来,就招来了刘宗周的一顿训斥。
尤其是刘宗周话里的三榜进士几个字,让黄宗羲一阵子面红耳赤,一贯嘴皮子利索无比的他,到了这个时候,也只敢嗫喏着说道:
“弟子家中尚有老母在堂,弟弟们也需要照顾,弟子此番若不能回江南,情愿辞官归家,侍奉母亲,照顾弟弟,以尽长子长兄之责!”
黄宗羲这一番多少有点赌气的话说出来,让刘宗周的大胡子一阵颤抖,手里拿着茶碗重重地往方桌上一放,发出嘭的一声响,茶碗里的茶水也溅了出来。
刘宗周盯着面红耳赤垂手躬身的黄宗羲,看了良久,最后还是叹了口气,对他说道:
“陛下以西北三边之地文教不兴,致使当地木速蛮崇奉之番教番俗盛行,绵延至今,为祸深重!
“又以西南苗蛮之地土司林立,流官稀少,致使其地并入皇明版图且三百年,而仍旧教化不兴!
“故而着吏部,于新科进士之中选江南文教鼎盛之地出身者,多用之西北西南,以有余补不足!
“江南富足冠于天下,天下士子谁人不想去?!只是若新科进士人人皆做此想,天下事、国家事、朝廷事,今后还能靠谁?!
“且猛将必发于行伍,宰相必起自州郡!前有进士李信自请屯垦备战于辽东,后又有国子监生军机舍人马乾自请分守于缅中!
“李信你或许不熟,可是马乾此人,却与你在国子监里曾是同窗,论才学自不如你,可论力行却远在你上!
“太冲啊太冲!为师知你素以天下为己任,然而男儿有志若此,却不能只是坐而论经义,袖手谈心性!
“为师当年曾犯此病,幸得当年为师之恩师敬庵先生指点,方得有为师今时今日之精进!
“我辈绍兴先贤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史上又有典故,谓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其中道理,汝兄弟须切记切记!”
刘宗周是浙江绍兴人,黄尊素也是浙江绍兴人,只不过前者是绍兴府山阴县人,而后者是绍兴府余姚县人。
山阴县城与绍兴府城属于府县同城,距离余姚县城也并不远。
加之两地两地学风鼎盛,共尊同为本地人的王阳明为治学楷模,士子们相互之间也算是十分亲近的同乡了。
而刘宗周与黄尊素二人,不仅在地域上是同乡,而且在为学上也是同道,到了先后考中进士当了官之后,更是相互提携照应,关系非常好。
刘宗周中进士的时间很早,万历二十九年就中了进士,但是这个人性格比较古怪,对万历皇帝辍朝怠政的做法以及万历末的朝局非常不满,常常上书批评皇帝、指斥朝政。
像他这样的行为,即使在号称民主的后世,都不可能被上位者一直容忍下去,就更不要说在明朝末年的时候了。
因此,到了万历四十年的时候,刘宗周再一次被赶出了京师朝堂,罢官回家。
多年之后,万历皇帝驾崩,继位的泰昌皇帝又驾崩,到了新继位的天启皇帝这里,他这个几乎已经被京师朝堂彻底遗忘的人物,才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刚继位不久的天启皇帝虚心纳谏,接受了时任御史黄尊素的提议,重新恢复了他的职务,让他回朝做官。
正是因为刘宗周与黄尊素之间有着这样的渊源,在黄尊素死在了狱中之后,刘宗周才会这么照顾黄尊素的儿子们。
在明末的历史上,黄尊素五个儿子之中的头三个,也就是后来号称“浙东三黄”的黄宗羲、黄宗炎、黄宗会,全都是刘宗周的亲传弟子。
如今黄宗羲的三弟黄宗会年纪还小,每到束发读书的年龄,也就还没有投入到刘宗周的门下。
不过二十一岁的黄宗羲,与其十五六岁的二弟黄宗炎,却已经在大明朝大理寺正卿刘宗周的家里受教一段时间了。
而年纪稍大的黄宗羲,更是已经受教于刘宗周好几年了。
这一天,是五月初一,照例正是朝廷的朔日大朝会,而身为“九卿”之一的刘宗周一早就上朝去了。
黄宗羲在国子监读书的时候,多数时间是吃住在国子监里,轻易是没有机会出来自由活动的。
只是如今不同了,高中进士之后,自然搬出了国子监,如今正落脚居住在自己的恩师刘宗周家的偏院里。
黄宗羲与弟弟黄宗炎今日又谈起崇祯四年春闱这个事情,也与刘宗周的这次上朝有关。
因为五月初一的这次建极殿朔日大朝会,决定的正是崇祯四年新科进士们的分配去向问题。
“兄长不必担心!能不能回江南任职,并不是什么要紧之事!即便入了西南诸省,甚或者去了西北诸省,也可以为皇帝陛下效力,也可以为天下苍生造福!”
黄宗羲中了进士之后,原本想着留在京师,但是当他得知三榜进士若无特旨全部外任的吏部选官惯例之后,有点心灰意懒的他,开始想着回江南去了。
而黄宗炎对此却有一些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