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绝不希望看到,这个事情现在就成为朝野士林之间讨论热议的问题。
因为现在搞这个,实在是有点为时过早了。
所有这一切,至少都要等现在的皇长子和皇次子,以及今后可能降生的其他皇子们年纪少长之后,才能做出最后的抉择。
如果其中有足够贤能的人选,那么如今的内阁就还是如今这样的内阁。
如果其中没有一个可堪放心的人选,到了那个时候,才是真正考虑重设宰相的时机。
而且宰相的职务,也不一定还是宰相这个名头,至少内阁总理大臣就是一个不错的名号。
与大明朝的未来有关的所有这些问题,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并不是没有考虑过。
一个来自后世的现代人,怎么可能会不去思考大明朝的未来?
只不过对他来说,眼下的局面与三百年后民国初年的情形颇有几分相似,迫在眉睫的救亡图存的重要性,远远大过了启蒙。
至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以及将来的君主贤能与否对大明王朝的影响,他的心里都有数。
只是如今还远远没到那个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候。
现在的他,所追求的,自然是能够为所欲为的专制皇权。
因为面对明末的复杂局势,唯有如此,才能够免于覆亡。
且说崇祯四年四月初七日一早,紫禁城的宫门初开,本次春闱的结果就被总裁官徐光启和两位副总裁官何如宠、贾继春三人,联袂送进了宫中。
这次会试录取的贡士,整整五百一十名,他们的姓名、出身、籍贯以及名次等等情况,被一笔一划地誊写在厚厚的一大本奏折上。
四月的京师,天气已经转暖,小草开始从地下冒出头来,树丛也抽出了新芽,就连阳光也显得灿烂了许多,并且开始拥有了炽热的温度。
坐在乾清宫宽畅明亮的东阁御书房里,崇祯皇帝先是认认真真地听完了徐光启、何如宠、贾继春三人关于这一次会试前前后后的情况汇报,然后满怀兴致地翻开了写满名字的录取名单。
这份奏折之上,用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地写满了一行行的姓名,姓名的后面则跟着各种有关的备注。
崇祯皇帝一目十行地一页页翻看下去,想要先找到黄宗羲的名字。
可是,崇祯皇帝连着翻开了十八个折页,眼看就要到了折子的最后一页,却还是没有找到黄宗羲的名字。
徐光启、何如宠、贾继春看皇帝如此作为,心里都有些忐忑。
单就道理而言,黄宗羲的这些话,你不能说它没有道理。
毕竟贤能的君主不可能一直都有,但是贤能的大臣却是层出不穷。
而黄宗羲话里话外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即在他看来,当今的皇帝陛下固然是个贤能的天子,可是谁又能够保证当今皇帝陛下百年之后,继位的天子也能这么贤明?
一旦遇到了鲁钝愚笨的君主,怎么办?
他的想法是,若有一个贤能的宰相,所有这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因为大明朝皇位的继承,采取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一直都是立嫡立长不立贤。
可是宰相的选择,自古以来的做法,却都是选贤任能。
只要有了一个贤能的宰相,无论天子聪明不聪明、能干不能干,眼下的大好形势,眼下的一切,就都能够延续下去。
黄宗羲如今的这些想法,其实已经算是很保守了,远没有他后来提出来的那一套套学说那么惊世骇俗。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黄宗羲虽然有个刘宗周这样的老师,而且十数年如一日地发奋读书,可是却一直都是屡试不第,直到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才终于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考中了举人。
然后,好不容易得中举人的黄宗羲,兴致冲冲地前往京师参加了崇祯朝的最后一次会试,结果又是名落孙山。
再接下来,大明王朝随着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帝上吊自杀而分崩离析,黄宗羲也没有了考进士的机会,一辈子到死,都是个举人的功名。
而他后来之所以写下了大量的著作攻击科举制度、攻击八股取士,以及写下了大量的著作攻击君主专制体制,提倡天下为公,归根结底与他的人生遭遇密不可分。
他自恃才华横溢,但却屡试不第,自然会去怀疑科举制度的合理性。
同样,他自恃拥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但在崇祯朝却始终也没有能够被选中任官,从而走上仕途,他当然会去质疑大明朝的君主制度。
黄宗羲满腹经纶却一辈子屡试不第,人生坎坷,命运多舛,蹉跎了许多岁月,但也把他逼成了一个满腹牢骚的伟大思想家。
面对黄宗羲这样的人物,崇祯皇帝还能有什么样的好办法吗?
原本的历史上,崇祯皇帝刚刚继位的时候,对东林党骨干黄尊素的儿子黄宗羲一度是十分欣赏的。
黄宗羲之父黄尊素在天启年间的时候,因为阉党中人陷害,被逮入刑部大狱之中,就在狱中关押期间,被各种酷刑拷掠致死。
等到崇祯皇帝继位,铲除阉党集团并为黄尊素等人平反的时候,黄宗羲闻讯赶往京师,亲自出手刺杀了他的杀父仇人。
崇祯皇帝得知这个情况之后,不仅没有治他的杀人之罪,而且还给了黄宗羲一个“忠臣孤子”的评语。
崇祯皇帝亲自给的这个评语,是个很高的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