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一一章 当然还有

比如黄宗羲这种。

崇祯四年春的时候,黄宗羲刚满二十一岁,不过在世家子弟云集的京师国子监中,已经显现出了士林领袖的苗头。

出众的才华,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如今这个黄宗羲年纪还小,其学问造诣还远远没有后来的时候那样博大精深。

但是即便如此,二十一岁的黄宗羲,在国子监里已经样样都是出类拔萃了,不管传统的经史子集,还是新兴的天文算学,常常辩得国子监里的五经博士们哑口无言。

除了出众的才华之外,这个黄宗羲之所以能在国子监里成了一个颇有领袖气质的风云人物,还有其他的优越条件。

其一,他的父亲黄尊素当年曾是东林党人中的大人物,而且惨死于阉党之手,名头非常的响亮。

再加上黄宗羲的确很有才华,这让他被推荐进入国子监之后,很快就成了国子监生中的头面人物。

其二,他的老师正是眼下大明朝廷上的大理寺正卿刘宗周。

大理寺正卿刘宗周,不仅受到了当今这位崇祯皇帝的尊重和推崇,在京师朝堂之上拥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在大明朝的士林儒生之中,也拥有十分崇高的声望。

作为刘宗周的亲传弟子,这个黄宗羲在国子监中,受到了许多士子的拥戴和追捧,隐隐然成为了类似张溥那样的人物。

崇祯皇帝倒是并不担心这些国子监生们能够搞什么事情来,不过若是一直让黄宗羲这种不安分的监生,一直在国子监里乱发议论,也不是长久之计。

国子监里当然有锦衣卫和东厂的合作者,而黄宗羲在国子监里的大量议论,也经过锦衣卫和东厂之手,不断地传递到崇祯皇帝的案头。

其中的许多议论,在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看来,并不能算是错的,但是在目前的形势之下,却不是提出来议论的恰当时机。

比如,黄宗羲在国子监中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这话有没有错?当然没有错。

但是在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正在巩固君权的时候,散布这样的议论,却没有什么好处。

再比如,周皇后终于生了皇长子之后,整个京师都在为此庆贺,而这个黄宗羲却在国子监里跟人辩论,语出惊人地提出重设宰相,他说:

“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昔者伊尹、周公之摄政,以宰相而摄天子,天子且以师礼待之,即令天子年幼,而国政亦可维持不坠!

“今国朝自太祖高皇帝以来,宰相之位废置而不设,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司礼监新晋随堂太监王坤,冒冒失失地在皇帝面前提了一次建议。

他本以为这是投皇帝之所好,而且在他看来,这也是一次获得崇祯皇帝器重与赏识的机会。

但却没有料到,崇祯皇帝不仅没有接受他的这个建议,而且看起来还相当反感这个建议。

这一点,直让王坤心里后悔不跌,知道自己还是没能沉住气,这一次怕是犯了皇帝的忌讳了。

不过崇祯皇帝的心思如此难以琢磨,倒也给这个后世以阴险狡诈而著称的太监,提前敲响了警钟,让他知道,他过去习惯的那一套做法,在崇祯皇帝面前并无作用。

且说这次春闱期间,崇祯皇帝最后一次亲自前往贡院考场的念头,因为这个太监王坤的自以为是,而打消了,但是他对这次春闱的关注,却并未受到影响。

由朝廷礼部每三年举办一次的贡院会试,历来都是大明朝选拔天下官员的所谓抡才大典。

会试之后,那些被选中的贡士们,或者说准进士们,除非在殿试之前犯下了什么大逆不道之罪,否则在接下来的殿试之中,是不会被皇帝淘汰掉的。

所以,只要通过了会试,能够成为贡士,就注定要成为大明朝朝廷或者地方的官员和准官员。

对于这样一群将来要为自己效力的士大夫阶层中的精英群体,崇祯皇帝也不可能不重视。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对于明末的科举制度自然有着许多不同的想法,比如八股文的问题,比如死读书的问题,比如缺乏各种科学知识的问题,等等,他都想做出某些改变。

但是,他的所有想法,不管是改革科举的内容,还是改革科举的形式,都只能留待将来和以后慢慢去做。

因为他很清楚,科举制度几乎涉及到了大明朝上下所有读书人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绝对不能轻举妄动的禁区。

在你没有树立绝对的权威,也就是说当你还没有绝对的把握之前,绝对不能轻易去否定它。

而且,在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眼中,持续存在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也并非一无是处,并不是非改不可,更不是他应付眼前局面的当务之急,完全可以留待以后再说。

比如说,留待消灭了建虏这个威胁之后,再着手调整不迟。

因为,真正到了那个时候,崇祯皇帝也就有了可以改革科举制度的绝对权威了。

就在崇祯皇帝的默默关注之中,崇祯四年的春闱结果,顺利出炉了。

这一次的春闱,从崇祯四年三月二十一日的清早卯时下场,期间历经了三场考试,累计九天的时间,直到崇祯四年三月二十九下午申时三刻,方才真正宣告结束。

原本的历史上,崇祯四年的春闱录取了三百四十九名进士,其中一甲三名,二甲共计六十七名,三甲共计二百七十九名。

这一世,崇祯四年的春闱自是大为不同。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在招录的名额上面,继续延续了元年恩科的思路,依然放宽了录取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