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九九章 与民同乐

原本历史上的那位崇祯皇帝虽然没有做好,可是他的大体方向也是这个路子。

只是与如今的这位比较起来,他是被迫去做,如今这位是主动去做,同时他也是自发地去做,而如今这位是自觉地去做。

但是,不管他们的做法到底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是被迫的还是主动的,他们的基本目标却是一样的。

历史上那位崇祯皇帝所追求的同样是大明王朝的复兴,追求的是大明帝国的崛起。

可是,那些每天都在饥寒交迫之中挣扎着求生存的寻常百姓们,会在乎这个大明王朝的兴衰存亡吗?

当然不会,也不可能会。

或许他们都在期盼着崇祯皇帝不得好死,期盼大明王朝早日灭亡,期盼着出现一个新的王朝,以便让他们吃饱穿暖,过上那种“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日子。

君主当然要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这是人世间所有君主的职分,是他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但是服务的方式,却可以千差万别,而且很可能不被寻常百姓所理解。

崇祯皇帝在历史上最后自缢而死,吊死在万岁山上,不就是活生生的教训吗?

所以,自从来到这个时代开始,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就从来也不把与民同乐或者万民拥戴看得有多重。

因为他很清楚,今天在你面前欢呼万岁的人群,转眼间就可能把你踩死在脚下。

所以他从来也不搞什么微服私访与民同乐那一套。

崇祯四年三月十四日的午后,是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崇祯皇帝在一众大臣和侍从的簇拥之下,跟着李天经、宋应星,来到了工学院后身空旷的野外实验场上。

崇祯皇帝隔着老远就看见了停放在实验场上的那架高大的“万户号”热气球,一边沿着青砖铺地的道路大步往前走着,一边对右前方躬身领路的工学院司业宋应星说道:

“不错!这个热气球的形制尺寸,你们把握得很不错!这个名字起得也好,今后定名就叫万户号吧!

“而且以后每生产一架热气球都要取个好名字,凡是照此形制和尺寸造办的热气球,都可以统称为万户级!

“比它更大的,或者比它要小的热气球,可以有不同的用途,比如海港或者海船上用来瞭望放哨的,两军阵前抛投手榴弹、猛火油弹杀敌的,甚至是飞过敌人的城墙,直接降落到敌人城池之中发动突袭的,所有这一切,军机处、兵部和工部,以及武备院和工学院,都要好好琢磨琢磨这个事情!”

999与民同乐。其实,一百丈的长度也不过三百多米罢了,就算是算上明代与后世度量衡的误差,其一百丈的高度也不会超过四百米。

严格说起来,四百米高的空中,与地面相比,气温当然会比较冷一点儿,空气也会比较稀薄一点。

但是这么点高度,气温再冷也冷不到哪里去,空气也稀薄不到哪里去。

这点高度,对于人畜的生理机能来说,根本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只是这个时代的人们,从来没有完全脱离地面达到过这样的高度,所以对于这个高度以上的空中是什么样子,心里没有底数。

这一点与登山并不相同。

你尽管可以登上四百米,甚至是四千米的山顶,但你毕竟双脚踩在地面之上,这与你完全离开地面达到四百米的空中,绝对是不一样的体验。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包括工学院的上级衙门一把手即工部尚书毕懋康在内,所有知道工学院这个研究任务的人,对于送人上去进行实验,全都表现得十分慎重。

直到宋应星把一头两百斤的活猪捆了四肢,放进“万户号”的吊篮,升到百丈高的空中,滞空两个多时辰,然后收回地面后,猪还活蹦乱跳、完好无损,亲眼见证了这一切的这些人才算是真正放了心。

当这些人知道乘坐“万户号”热气球升空不会有什么致命危险之后,皇明工学院热气球载人升空飞行的实验,就迅速提上了日程。

崇祯四年二月十六日,通州城外潞河与潮白河之间东十里堡,风雪过后,天气晴好,阴霾散尽,风和日丽,皇明工学院开阔的热气球飞天实验场上,搞了第一次定点载人升空实验。

这一次,已经完全弄清了其中道理的工学院司业宋应星,带着得力助手杨之华,两个人合计合计三百斤,登上了“万户号”的吊篮,在一片瞩目和沉默之中点燃了类似酒尊一样的巨大火盆,缓缓升上空中。

最后的升空高度,还是一百丈,约合后世三百三十米。

也许实际的垂直升空高度,达不到三百三十米,因为热气球在升空的过程中会随着风向发生漂移。

而固定在地面之上的锚绳只要被拉直,热气球也就无法再继续往上漂浮了。

等到这一次,宋应星与杨之华活生生地从返回地面的“万户号”热气球吊篮中下来,再也没有人对乘坐热气球在空中飞行的安全性有什么疑虑了。

而宋应星与杨之华经过了亲身体验之后,也得以进一步总结了操控热气球升降的流程。

经过几天的培训之后,工学院一批自愿报名试飞的学徒,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陆陆续续地登上“万户号”的吊篮,进行了热气球定点升空的升降实验。

等到全部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之后,工学院的祭酒李天经、司业宋应星正准备上书崇祯皇帝,奏请崇祯皇帝亲临通州东十里堡皇明工学院观看“万户号”热气球载人升空演练,结果却听说崇祯皇帝去了天津大沽口船厂,而且路经通州的时候,并未停留。

虽然有点失望,但是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宋应星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定点实验已经反复验证安全的情况下,于三月十日清晨,直接进行了放飞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