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曾上报军机处,并得陛下赞同!今日陛下御驾亲临白冶城,试射线膛火枪之余,臣敢请陛下一同观看枪炮厂新铸之膛线红夷大炮试射操演!”
毕懋康说完这话,崇祯皇帝也是冲他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早在崇祯皇帝在抵达白冶城之前,就已经从工部和武备院的几次报告里面,大概知道了线膛枪、线膛炮立项仿造以来的这些情况。
此时来到白冶城内,坐在统管白冶城内外事务的工部分司衙门里,一边吃着简单却精致的午饭,一边听着毕懋康、孙元化的奏报,心情十分轻松愉快。
前前后后历经八个多月的努力,不管是线膛枪也好,还是线膛炮也好,都已经试制试验了好几款。
如今既然能够拿出来让崇祯皇帝来拍板定型量产,当然都是他们反复遴选之后定下来的最好一款了。
说到底,这一次崇祯皇帝离京前往大沽口,以及前来白冶城,可不是像之前御驾亲临居庸关那样,什么都不确定。
这一次,什么都是确定好,崇祯皇帝本来可以不必过来的,之所以过来,就是为了充分表达自己对于这些新生事物的重视。
对于线膛枪与滑膛枪之间的优劣对比,甚至是线膛炮与滑膛炮之间的优劣对比,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虽然不是什么枪械或者火炮专家,却也比孙元化、毕懋康等人知道得更清楚。
因为,他知道线膛枪与滑膛枪、线膛炮与滑膛炮在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
就在孙元化和毕懋康完成他们的简单奏报的时候,崇祯皇帝风卷残云一般地,解决掉了工部分司为他准备的那份简单而又不失精致的午膳,然后端起茶碗喝了口茶水,漱漱口,吐到身边内侍们事先备好的痰盂里,紧接着对众人说道:
“很好!工部很好,武备院也很好!对于朕所交办的事务很上心,而且能够举一反三,由仿制线膛枪想到仿制线膛炮,说明你们很用心!朕对此非常满意!”
崇祯皇帝说完这话,毕懋康、孙元化以及伴驾诸臣一同躬身行礼,齐称万岁圣明。
等到工部分司衙门二堂里的众人安静下来,崇祯皇帝面带微笑,接着说道:
“不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且有句老话,叫作百闻不如一见!
“白冶城第三枪炮厂仿造之线膛枪与线膛炮究竟如何,是不是如同毕爱卿、孙爱卿你们所说的那样,还要你们陪朕去亲眼看一看!”
如今的白冶城,已经不是过去的白冶城了,或者说已经不是万历至天启年间人去城空、百业萧条的白冶城了。
如今的白冶城,不仅加固和重修了高大的城墙,而且在城内城外划片分块,建起了一个又一个或以钢铁冶炼为主或以枪炮铸造为主的厂区。
每个厂区里面,都是厂房林立,人口密集。
整个白冶城内外,光是隶属于工部各大矿场、冶炼厂和武备院白冶城枪炮厂的工人、匠人,也就是吃钢铁冶炼或者枪炮铸造这碗饭的人,就超过了十万人。
当年,崇祯皇帝下旨重开工部白冶城铁厂之后,时任工部尚书的李邦华,亲自坐镇白冶城,募集矿工、精选匠人,修建厂房、编练矿营,短短两年之内,就让这座古老的冶铁重镇,重新恢复了生机。
李邦华升任军机大臣并前往西北地区督战之后,毕懋康奉命接替他成为了新任的工部尚书,而白冶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毕懋康这个更加重视火器生产的新任工部尚书带领下,由工部直管的白冶城,一方面靠着崇祯皇帝的高度重视和重金投入,另一方面也凭着这个地区优越的煤铁矿冶资源,不仅成为了大明朝北方最大的钢铁冶炼重镇,而且也迅速成为了通州之外大明朝另一个新式军备制造业的重镇。
这一次,崇祯皇帝决定御驾亲临白冶城,专门视察武备院第三枪炮厂的上谕,早就传到了白冶城。
而工部尚书毕懋康,兵部武备院的大小官员们,以及常驻白冶城的工部分司及工部矿冶清吏司众官,也已经等候许多天了。
崇祯四年三月初十日的中午时分,毕懋康、孙元化等人期盼已久的御驾,终于出现在了他们的视野之中。
这回,崇祯皇帝接受了孙承宗、南居益等伴驾重臣们的建议,御驾抵达白冶城东门外的时候,在白冶城内外山呼海啸般的万岁之声中,并没有下车,而是推开御用马车的窗户,就在马车上简单接见了毕懋康、孙元化等官员。
就在崇祯皇帝接见等候在白冶城东门外的官员之时,按照军机处之前预定的安排,由兵部尚书南居益带着锦衣卫和羽林卫的人马,就地接管了白冶城的防务。
随后,由军机大臣宁城伯孙承宗以及白冶城的官员们陪同着,神机营和天策卫的人马,护着皇帝的车驾径直驰入白冶城中,直奔白冶城工部分司衙门而去。
这个工部分司衙门,正是崇祯皇帝这次御驾亲临白冶城期间的临时下榻之所。
当初,崇祯皇帝表达过有朝一日亲临白冶城视察的意图之后,军机处和工部都曾请旨,提出仿照当年皇帝视察近卫军第一镇大营时的先例,为皇帝在白冶城内修建一处停留期间的专门住所。
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很快就被崇祯皇帝给否决掉了。
不过是停留数日而已,哪里就犯得上专门修造一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