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能够打赢这场海战,靠的并不是明军这边的船坚炮利,更多的还是南居益、俞咨皋这边的决战意志和巨大牺牲。
这场海战虽然赢了,但是给荷兰人的大船以及大船两边上下三层排列的为数众多的舷炮,给了南居益难以磨灭的印象。
此时此刻,大明朝仿造这样的战船成功,对他这个十分关注海战的兵部尚书来说,自是一个极好的消息,意义自是非比寻常。
崇祯皇帝听罢南居益这话,面带笑容,重重点了点头,然后让所有人免礼之后,接着又对众人说道:
“南爱卿所说不错!当年沈廷扬花费巨资、费尽周折,从巴达维亚红毛鬼的手里,购回了一艘人家不用的旧船!当时朝野之间多有议论,以为浪费国帑、结好外邦,其人有罪且罪不可恕!这些议论纯属无稽之谈!
“当今之时西洋诸国纵横海上,所凭借者何也?!正是此类大船巨舰!而此等巨舰营造之法,在西洋诸国也曾是不传之秘!
“若非退役之旧船,若非答应与巴达维亚红毛鬼开放港口、通商贸易,即便耗费当时数倍之巨资,也未必购得回来!
“而我大明海疆万里,若无此类大船巨舰,有朝一日如何御敌于国门之外?!如何与泰西诸国争锋于大洋之上?!”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看了看垂首聆听圣训的几个朝中重臣,话锋突然一转,说道:
“今日大福级战船营造既成,海试归来,朕欲亲往一观,以示朝廷对海军之重视!”
崇祯皇帝这话一出来,乾清宫东暖阁之中聆听圣训的几位重臣,以及陪侍御前的锦衣卫、东厂、司礼监和内务府等一种近臣内臣,全都是心里一惊。
皇帝招来朝中几个重臣来议事,原来说来说去,目的是这个!
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抬头看了下越来越沉稳自信的崇祯皇帝,心中感慨万千。
说起来,当今圣上还是他的小舅子呢,比他小了将近十岁,也算是他自小看着长大的了。
巩永固还真是没有想到,当年那个孤苦伶仃朝不保夕的信王,今日还真是把大明朝江河日下的颓势给硬生生遏制住了,不仅国势一天天走上了正道,而且年轻的皇帝本人,也一天天沉稳自信,说出来的话,根本不容置疑。
巩永固正感慨着,又听崇祯皇帝接着说道:“天津卫撤卫建府之后,直隶总督府和海军都督府先后搬迁和建设于该地,且天津距离京师不远,朕心中也早有前往天津一观之决心!今日大沽口船厂造船成功,海试归来,时机正好,朕决定亲往一观,以彰朝廷大兴海军之旨意!”
崇祯皇帝说道这里,内阁首辅李国镨连忙躬身说道:“陛下三思!——”
张可大的这些想法,当然也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想法。
四海之内有没有异己的力量并不是最值得的担心的事情,只要他们不来危害自己,那么暂时都可以放任他们的存在甚至是发展。
因为决定自己命运的东西,永远是自己所拥有的力量。
只要自己这一方足够强大,所有的异己力量都不过是自己的盘中餐,等于是在给自己发展而已。
自从五军都督府改制重组之后,类似于海军左都督张可大这样一心想着早日统一海军军令事权的人物,还有很多。
边卫军的左都督侯世禄,也在左护军梅之焕的坚定支持下,开始了统一九边各镇号令的进程。
不光是军旗要统一,军服要统一,军械要统一,军令更要统一,朝廷保障九边各镇的军需物资也要统一供应和调配,甚至也包括了统一九边边卫军的番号和编制。
除此之外,近卫军、内卫军、后备军都是如此,各个都督府的左右都督和左右护军们,都在努力地调整和理顺着都督府与所属各地军队之间的指挥关系。
类似这样的事情,如今已经根本不需要崇祯皇帝一次次地耳提面命了,甚至也不需要一次次地亲自下发圣旨了。
改制重组后的五军都督府,各自管理着各自的一方事务,谁也不愿意让自己手中的权力被各地的军头所架空。
而且那些本就出身于地方总兵的新勋贵们,一旦坐上了如今都督府的朝廷高位,有的是办法心照不宣地去节制各地的总兵大将,理顺自己与各地军头的关系。
与此同时,他们这样做,也等于是在帮助皇帝逐渐逐渐地削平那些军中的各种派系与山头。
这也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所乐于看到的一个局面。
这样的事情,他当然早就想做了。
可是自己无论如何做,也不如眼下这样,通过五军都督府的改制重组,让那些登上了新五军都督府的都督护军们替自己去做。
否则的话,就算自己浑身是铁,可又能打几根钉呢?!
类似这样的事务,若是自己事事亲力亲为,就算自己累死,恐怕也干不了多少事啊!
比如海军都督府的事务,崇祯皇帝就放手让海军左都督张可大全权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