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六三章 考验考验

因为琉球距离京师十分遥远,所以临行之前崇祯皇帝就给了前往办差的何如宠、吴伟业等人交待了许多注意事项,并给予了何如宠这个礼部侍郎自主决定大明朝在琉球事务上的全权。

崇祯皇帝的意思,当然也是要看看这个历史上颇有名气的何如宠到底能不能办事,能不能重用。

还好,这一次何如宠充分利用了崇祯皇帝赋予的全权,虽然向萨摩藩的岛津氏做出了不小的让步,与崇祯皇帝的设想有点差距,但他总算是顺顺利利地完成了皇帝交办的基本任务。

也就是驱逐了萨摩藩伸向琉球王国的都城首里的武士团,同时让大明朝的浙江水师之一即舟山水师正式进驻了首里城外首里港。

吴伟业和翁之琪统带着舟山水师,则被留在了琉球国的都城首里作为一文一武两个常驻的使节。

在正式册封了琉球国王之后,何如宠一直在琉球坚持等到萨摩藩的武士团全部撤出了琉球国,他才启程归来,前后历时整整一年之久。

等到他归来之后,不仅向崇祯皇帝汇报了经过,而且还向崇祯皇帝呈上一本自撰的《琉球行纪》,对琉球国的地理、山川、物产、贸易、人口以及文教等其他许多方面,都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记录。

崇祯皇帝一看,这何如宠与其他东林党大佬还真不一样,还真不是那种除了道德说教之外就剩下夸夸其谈、不切实际的废物。

总的来说,崇祯皇帝对何如宠此行的表现还算满意,于是在他归来之后不久,就将礼部左侍郎这个一直空着的位置给了他。

虽然只是在侍郎的前面加了个左字,但是其意义却大为不同,不仅意味着何如宠成为了礼部的二把手,而且还意味着将是下一任礼部尚书的当然继任者。

而何如宠尽管当上了礼部的左侍郎,但是毕竟他还有着东林党外围人物的背景,所以崇祯皇帝也不可能让他参与到崇祯四年春闱的科举之中,与此同时,礼部眼下的另一个重中之重即历法的修订事务,也不可能让他参与。

到最后,理应归属礼部负责的总领真武忠烈祠建造的事务,就交给了何如宠这个新任的礼部左侍郎。

若是他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那么徐光启的礼部尚书之位,也就算是有了一个合适的继任者了。

除了让何如宠总领此事之外,崇祯皇帝还任命了都察院左幅都御史贾继春副署此事,同时也令礼部仪制司郎中许誉卿、兵部职方司郎中牛聚明一同参与此事。

就这样,到了崇祯四年的二月中旬,扩建护国忠义庙并敕建真武忠烈祠的事情,迅速进入了选址筹建的阶段。

至于在朝中负责总领敕建真武忠烈祠事务的人选,崇祯皇帝则定下了从礼部新任左侍郎何如宠。

何如宠也曾是东林党外围的重要人物。

正因为他是东林党的外围人物,所以躲过了天启年间对东林党的政治清理。

同样也因为他是东林党外围的重要人物,所以当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接手大明朝的时候,何如宠已经坐在了京官侍郎的高位之上。

对于这样的人,即便你是皇帝,你也不能仅仅因为知道他曾是东林党的外围重要人物这个简单标签就把他赶出朝堂。

所以,崇祯皇帝的办法是,让他们这样的人暂时继续留在朝堂,给他们一些无关紧要但却比较棘手的事情去做,借以观察和考验他们的人品德行和办事能力。

当初让何如宠带着吴伟业等人前往琉球,就有这个考察的目的在内。

而这一次,何如宠从琉球归来,算是经受住了崇祯皇帝对他的这个考验,也赢得了崇祯皇帝对他的信任。

因为何如宠奉旨前往琉球国的都城首里,册封权署琉球国事的尚奉为琉球国王,并不是去去就回的简单旅行,期间也经历了一些波折。

萨摩藩的岛津氏或者说鹿儿岛藩的藩主岛津家族,觊觎琉球国多年了,已经开始了不断蚕食琉球国领土的进程。

何如宠等人前往琉球之前,萨摩藩的岛津氏不仅已经在琉球国的都城首里开设了倭馆,而且派出了萨摩藩大量闲散的武士,等于是变相地在琉球国内驻留了军队。

所以,琉球国的尚氏派了人来北京请求册封,背后当然也有他们拉上大明朝为自己撑腰壮胆的打算,目的并不单纯。

天启年间,他们的上一任老国王病死,琉球国世子权署琉球国事的尚奉就派了人来请求册封。

当时没有派出册封的使节,除了江南已经造不出封舟的原因以外,恐怕也有看破了其中关节的缘由。

当然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的天启皇帝以及掌权的那些大人物们,看不上琉球这个弹丸之地。

不过这一世,如今的崇祯皇帝可不一样了,他完全知道琉球王国的重要性,知道日本萨摩藩对于琉球的危险性。

也正因如此,当初崇祯皇帝派了何如宠、吴伟业、翁之琪等人,去琉球册封琉球国王,恰恰是对他们这些人所做的一次不大不小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