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六零章 道心惟微

“小道陈奉玄,领众弟子恭迎陛下圣驾!”

这个护国忠义庙就在万岁山的北麓,同在皇城之中,距离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不过两三里地而已。

然而即便是这么近便,崇祯皇帝自从即位之后,也从来没有来过。

有的时候,他站在万岁山上往北看,一眼就能看见这个规模不大但是规格很高,装饰着黄色琉璃瓦屋顶的护国忠义庙。

不过在他考虑清楚怎么对待道教之前,始终也没有轻易往这个地方来。

因为他很清楚,作为皇帝,其公开进行的一举一动,都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

即便这个护国忠义庙是老朱家的家庙,也不行,尤其经历过了嘉靖皇帝崇信道教的种种故事之后,他到这里来,象征性的意味就更大了。

这一回,崇祯皇帝来到护国忠义庙的山门前,见庙里香火未断,还有道士在值守看护,心里顿时安慰了不少。

听见那老道士说话,崇祯皇帝扭头看了看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巩永固会意连忙躬身说道:

“启禀陛下!此人乃庙中住持高士陈奉玄!”

陈奉玄这个名字,崇祯皇帝自是闻所未闻,哪里知道他是谁。

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见崇祯皇帝仍有疑惑,立刻又接着说道:“陈奉玄其师,为神庙时真人范志默,范志默之师为郭弘经,而郭弘经则师承世庙之时的秉一真人陶仲文!”

巩永固提及陶仲文的名字,崇祯皇帝方才恍然大悟,而这时跟在身边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也当即说道:

“陛下!驸马都尉所谓秉一真人,正是世庙之时朝中一人兼领三孤的那个陶神仙!”

曹化淳这话倒是提醒了崇祯皇帝。

来自湖北的正一派道士陶仲文,是继道士邵元节之后大明朝最得嘉靖皇帝崇信的道士。

这个陶仲文比邵元节还要猛,邵元节以道士之身份只是兼任了大明朝的礼部尚书,而这个陶仲文除了兼任礼部尚书之外,还一个人兼任着大明朝的少师、少傅、少保,同时还被封了一个超品的伯爵爵位。

可以说,除了天师府的张氏子孙以外,这个陶仲文恐怕不光是大明朝最牛的道士,很可能也是有史以来最牛的一个道士了。

听了身边两个人的说法,崇祯皇帝抬头看了看山门上刻着的“敕建护国忠义庙”几个大字,然后看看那个跪着的老道士陈奉玄,对他说道:

“都起来吧!有劳住持前面带路,朕今日要看看这个护国忠义庙!”

护国忠义庙,就在万岁山以北寿皇殿的东侧,庙里面的主殿叫做真武殿,而供奉的主神,正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极为崇信的真武大帝。

这个真武大帝,也就是道教的玄天上帝,其全称叫做真武荡魔大帝,是明朝汉人民间崇信的北方之神,镇北方,主风雨、兵戈,以及斩妖除魔。

因为明成祖朱棣起初的时候被封为燕王,正在北方,起兵之前,又得真武帝君显灵,向他“托梦”,预言靖难一定得胜。

所以,在朱棣真的靖难成功,当了皇帝之后,就开始崇信真武帝君,在明太祖的封号“真武荡魔天尊”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加封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

而且,还在传说真武成神之地的武当山大兴土木,建造一大批道教宫殿群,使得武当山成为了真武大帝在人间的居所。

说起来也是奇怪,朱元璋这个人当过多年和尚,算得上是和尚僧人出身,当了皇帝之后应该好好尊崇佛教才对。

包括朱棣也是,道衍和尚姚广孝在他起兵靖难的过程中一直追随辅佐左右,为朱棣赢得靖难之役,登上皇帝之位,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照理说,朱棣也应该好好尊崇佛教才对。

可是,老朱家的这一对父子偏偏就是没有这样做。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现在不太好说,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这么做,一定是为了巩固老朱家的皇权统治。

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往后的元朝皇帝们,几乎全都崇信佛教。

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都在元朝皇帝们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来自藏地和蒙古的喇嘛蕃僧们,仗着蒙古人的保护,在内地为非作歹横行霸道,激起了汉人的仇视,也败坏了佛教的名声。

到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时候,民间自发的民族主义情绪极端高涨,中土汉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同时,也连带着来自藏地、蒙古和西域的番教番僧也一起驱逐。

朱元璋靠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在各路反抗蒙古统治的起义军中走到最后,登上皇帝之后,走的正是民族主义的路线。

到了取得天下之后,在宗教问题上自然要与元朝划清界限。

元朝推崇佛教,那么朱元璋就反其道而行之,从朱元璋及其子孙后代一直支持中土汉人自己的本土宗教道教。

而且,老朱家所大力支持的道教,还只是江南道教里面的正一派,或者说正一道。

而道教里北方最大派别全真派,则受到了全方位的打压。

原因与老朱家推崇道教的道理一样,因为全真派从丘处机的时代开始,就选择了与蒙古人合作。

正是在成吉思汗、忽必烈以及忽必烈之后元朝皇帝们的大力支持之下,道教全真派,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道教全真派里的龙门宗(丘处机这一派),才能一下子统一了当时整个中国北方的道教派别与山头。

所以,到了明朝建立的时候,发迹于江淮之地的朱元璋,在宗教问题的选择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道教,而且还选择了道教的正一派,也即天师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