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四八章 军占民随

“否则,若其纵容其国商人横行缅北乃至滇南等地,久而久之或成隐患!

“且葡人在阿瓦城中之往来贸易,也不能不委任专人监管!陛下往日封在缅北等地之土司,若与葡人交结贸易,购买葡人之枪炮弹药,久而久之,又有养虎遗患之害!此中情节,不可不虑也!”

孙承宗满脸忧色地说完了这些话,内阁首辅李国镨也跟着说道:“臣见理藩院之奏报中称,此传教士所谓皮门塔者,乃泰西夷教之方济各会一长老,其人徘徊于西南国门之外多年,不得其门而入,今陛下初见之下,即令其留居京师传教,且邀其加入礼部历局,臣实百思不得其解。此辈夷人传播夷教,居心叵测,非为我好!还请陛下三思!”

崇祯皇帝听了这两个人的话语后,点了点头,从御座之上站起身,缓步走了下来,几个坐着的阁臣见状,也连忙站起侍立。

崇祯皇帝在文华殿中一边缓缓地踱着步,一边思考着说道:“两位阁老所言,诚然不错!葡萄牙人于中出力,必有所图!此事无须三思朕即知之!”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看了看站着三个内阁大臣,略作停顿之后接着说道:

“缅甸之地,祖宗之时得而复失,朕尝思其中根源,该地荒僻固然是其因也,然则汉民绝少,却是其中关键!

“今欲彻底将其土地,纳入大明西南版图之中,非走军占民随之路不可,非移万千汉民以实之不可!”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停下脚步,回头看着几个阁老重臣,缓慢但却坚定地说道:

“缅北之阿瓦古城,原是我大明朝缅中宣慰使司之治所。今日既然在朕手上失而复得,朕意即在云贵总督府之下,就在阿瓦城中,再设一缅中镇守府!

“行此军占民随之策,先驻军,再移民,如此一来,向南可提防缅人毁约,防范葡人渗透,向北也可就近约束已入缅北之各支土司,防其居心叵测者勾结外人为祸滇南!卿等以为如何?!”

崇祯皇帝虽然问了几个阁臣的意见,但却根本没有想要听取他们意见的意思,说完了这件事情,直接转入了下一个问题,接着说道:

“至于这个方济各会的长老皮门塔,朕留之并无它意,非为优容夷教也!

“礼部历局编撰全新历书,如今两年有余却未见定稿!朕知此事急切不得,从不催促,然其中根由,朕却略知一二。

“原归历局提调之耶稣会士,多数为龙华民所携,前往陕西三边之地传教,如今屡经丧乱,十不存一,据闻初去之人,仅剩汤若望一人幸存!

“而礼部历局之事务进展缓慢,不能说与此无关,此系朕当日定策有所疏漏也!

“今逢皮门塔前来,恰是时机,又兼其人不同于耶稣会士,乃方济各会士也!正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邀其加入历局,编撰历书,正合兼听则明之理!”

这一次,崇祯皇帝吸取了去年的经验教训,不再于乾清宫中单独召见外邦的使臣了,而是带着内阁大臣们一起,在文华殿中,公开召见这些外邦的使节。

不过,李国镨等内阁大臣们也知道,在如何对待属国、藩部与外邦的问题上,崇祯皇帝自有一套完全不同于大明朝以往那些惯例的做法。

所以,当皇帝在文华殿召见外邦使节的时候,这些人也都轻易不去开口说话,不去发表自己的意见。

至少当着外邦使臣的面儿,他们只带着耳朵和眼睛,只是静听和观察。

在大明朝的朝堂上起起伏伏地混了这么多年,如果连在外人面前要给足皇帝面子的道理都不懂得,那他们岂不是白混了?

李国镨、孙承宗与徐光启这样的人,当然知道这个道理。

更何况,崇祯皇帝这一次并没有节外生枝,基本上维持了之前与内阁大臣们商定的条款。

崇祯皇帝在文华殿中的接见,并没有花费太长的时间。

除了当面首先了东吁王朝的贺表、国书等文书,并承诺了册封东吁王为缅王,传旨军队止步于阿瓦城之外,并没有多说别的什么。

至于进一步商定具体的条款与细节,那都是理藩院和礼部的事情了。

如今的理藩院在成立了两三年之后,尤其是经历过崇祯三年正旦大朝会期间崇祯皇帝亲自处理藩属事务的言传身教之后,已经十分明白崇祯皇帝的决心和意图了。

加上如今理藩院里的主事之人,比如院使恭顺侯吴惟英、左副院使姜曰广,以及右副院使出身察哈尔蒙古的多尔济达尔罕,都不是读书读坏了脑子的书呆子出身。

总的来说,崇祯皇帝还算是比较放心。

当理藩院的官员带着觐见完毕的东吁侯德钦帕耶离开文华殿之后,崇祯皇帝又与葡萄牙人的使节即老传教士皮门塔,以及沙廉总督府的使者柯恩定下了一些新的条款。

一个是,葡萄牙人的商人或者悬挂葡萄牙旗帜的商船,除了濠镜澳以外,可以到广州港、登州港、西归浦三处海港停泊驻留,并与大明皇家南洋公司、宝和公司、东瀛公司开展各种贸易。

第二个,除了前番答应葡萄牙人可以保持他们在缅甸的商业利益与军事存在之外,崇祯皇帝也答应,由葡萄牙驻沙廉总督府所签发的贸易许可状,在阿瓦城内受到大明云贵总督府的认可与保护。

第三,葡萄牙驻沙廉总督府可在阿瓦城内派设常驻的使节,并就双方贸易与税问题,与云贵总督府所派之的官员举行定期会晤。

对于葡萄牙人提出的这些要求,崇祯皇帝全都同意了。

正常的贸易,对大明朝这边也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