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双手捧着火枪刚刚跪下行礼,崇祯皇帝直接上前几步,将那杆传说的来福枪拿在了手中。
枪身入手沉重,约有十多斤重的样子。
崇祯皇帝拿过火枪,直接去看枪口,果然看见从枪口向内,均匀分布着四条狭窄的阴线凹槽,直通枪管深处。
“果然是来福枪!”
崇祯皇帝看完这一杆枪,心中惊喜,见邓天河手中还有一杆,随即将手中的递给杨振,然后从邓天河手里接过另一杆。
原来是一模一样的一款直线式膛线来福枪。
膛线有四条,都是阴线,间距均等且平行地分布在枪管内壁上。
崇祯皇帝看了又看,知道这是这个时代最容易刻出的直线式膛线。
再看其他部分,康迪纽斯带来的这款古董级来福枪,与崇祯一式大同小异,都是前装,都是燧发。
这样的来福枪,诞生于距离明末一百多年前的北德意志某个邦国,名字音译就是克威尔比斯托(geweerpistool)。
直到十七世纪初的时候,丹麦军队发现了它的秘密和威力,开始最先大批量装备军队,丹麦人管它叫rifle。
随后,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格兰人纷纷效法跟进,到了这时这种枪管内有了膛线的来福枪,才开始陆续出现在西方军队之中,不过几乎清一色地都是采取直线式膛线的线膛枪。
认真看完了第二杆来福枪以后,崇祯皇帝从最初的兴奋之中,平静了下来,一边摆弄着这款线膛枪,一边对康迪纽斯说道:
“不过是一款刻上了膛线的线膛枪而已!朕还当是什么了不得的宝贝!
“康迪纽斯,你这次兴师动众地来见朕,还给朕带来了什么拿得出手的礼物?”
康迪纽斯这一次从海外回来,是背负着他自己的重大使命回来的,不仅带来许多大明还没有的洋玩意儿,比如什么音乐盒了,更加精密的自动报时的钟表了等等,而且也带来了准备组建耶稣会保安团的资金和一些武器。
其中就包括了从他的表兄弟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巴达维亚的总督杰拉德-冯-德-韦斯那里要来的几支来福枪。
康迪纽斯回到大明京师之后,得知大明皇帝陛下喜得贵子,就想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再次请求觐见大明皇帝陛下,将关于组建耶稣会三边保安团的未尽事宜,尽快确定下来。
于是他利用其华耶稣会会长的关系,先去求见了耶稣会的教友内阁大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请求徐光启代为引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