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三章 顺势而为

而最令崇祯皇帝高兴的,还不只是官军在山西胜了流贼,而洪承畴在柳林堡内将王左挂、王自用以下十一名贼军领袖全部处决的消息。

这些贼头不死,将来仍是祸害。

除了肉体消灭,暂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至于杀俘杀降,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能够理解洪承畴的苦心,所以并不在意。

所以在召见朝中重臣,议论封赏的时候,心情大好的崇祯皇帝提议重赏,而且是对朝廷文官来说前所未有的重赏。

那就是封爵,封山西剿贼督师李邦华为侯,封洪承畴、孙传庭为伯。

历史上崇祯末年的时候,很多朝廷的文臣不愿或者不敢出京统兵作战,除了当时官军战斗力低下,常常是有去无回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打了胜仗,功劳是朝廷的,是武将的,前线的文官统帅,除了加衔没有别的好处。

而一旦打了败仗,朝廷很少去追究武将的责任,反而会把责任全都归咎到督师或者带兵的文官身上。

好多原本十分杰出的文官,不是被前线的武将坑死,就是被朝廷议罪下狱。

所以到了崇祯末年的时候,很多朝中的文官大臣宁肯辞官回家,也不愿意上前线领兵打仗。

因为打仗对他们的很多人来说,胜了没有令他们足以动心的好处,而一旦败了,不是兵败身死,就是被逮捕下狱,风险与收益完全不成比例。

以文制武的大方向,是没有错的,不少文官也有领兵打仗建功立业的夙愿,但是面对明末这种绝对的高风险与绝对的低收益或者零收益,谁还会甘冒风险为老朱家领兵打仗呢?

如今的崇祯皇帝就是想要改变这个局面,军功封爵制度不能一直局限在武将中间,文官有了军功,同样可以封爵。

而且此事也有先例。

王守仁即王阳明,就是因为在江西南昌郊外的新建最终平定了宁王朱宸濠之乱,而得以被封为新建伯的。

明朝进士出身的文官,因为军功而被封爵的屈指可数,不过三个人而已,可见文官封爵有多难。

但是凡是一旦有了先例,那就好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