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来条铁路

这样的感觉,之前面对冯一平的时候,也有,但那主要是因为他的财富。

而哪怕是冯一平这样的富豪,大多数人对他们的财富,虽然自然不如,但并不心悦诚服,谁知道你们的钱是怎么积累起来的?

但这一次,他们是实打实的折服于冯一平的本事。

“冯总,谢谢,谢谢啊!”书记和县长绕过桌子,争着握住冯一平的手,一迭连声的说着谢谢。

平日那些张口就能来的套话,这会好像也都想不起来,只会反复的、翻来覆去的说着谢谢。

冯一平也站了起来,他分辨得出来,此时的这一声声谢谢,那是真诚的。

“大家请坐,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领导们此时也回过神来,顿时又是一套一套的,“我们代县里的父老乡亲,感谢冯总的精心准备,”

这样的套话,多半就不是真诚的。

所谓代县里的父老乡亲表示感谢,其实是代他们的光明前程表示感谢。

“各位领导请坐,”梅义良笑着说,“一平都说了,回到这,就是回了家,既然是一家人,自然用不着说这些见外的话,”

“呵呵,抱歉,是我们太激动了,”

“不过,遇到这样的事,我们不可能不激动,”县长一口气喝掉半瓶水,想了想,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说,这些工作机会,还会是在五里坳?”

“至少前期会是这样,光学园区正在紧张的扩建中,”冯一平说。

县长的脸色又有些变,“那么,冯总的意思是,让大家也都在五里坳安家?”

如果是那样,那五里坳倒会是越来越好,但县里其它的地方,那真是连人都没有了啊。

“不,我还是希望,大家能住在现在农村的家里,”冯一平说。

“那么,交通会是大问题,”县长说,“就是县里财政补贴开通公交,来回一趟,至少得两个多小时,”

所以说,这些领导,问题都还是能看到的,就是想不想解决,有没有能力解决而已。

“这方面,我们也在考虑,不但是通勤,目前五里坳大宗货物的运输,成本相对也比较高,”冯一平说,“所以,我们认为,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是,从市里,修一条到我们县的铁路专线,并延伸到五里坳,”

“啊!”那边又齐刷刷的长大了嘴巴……

县长此时也终于回过神来,如果嘉盛的投资,能新增超过20万个工作岗位,那还管他投在在五里坳还是县城呢,“要求呢,高吗?”

因为如果嘉盛提供超的,是过20万个编程工程师的职位,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冯一平当然不可能开这样的空头支票,“通俗的讲,大部分都是普工,40岁以上的人,经过培训以后,都能适应,”

刚刚才把嘴巴合起来的领导们,此时又高兴得合不拢嘴,普工,40岁以上的人?

这怎么说呢,这简直就意味着是量身定制。

除开五里坳,县里其它的地方,恰好不缺这个年龄段的人。

书记和县长,至少都是见过世面的,此时一致性的有些说都不会话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现在留在村里的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农民成为工人。

而如果县里的农民都变成工人,至少一个家庭里除掉上面老的,下面小的之外,都变成工人,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意味着,他们这个农业县,就变成了工业县,农业县变成工业县,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脱贫致富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轻而易举啊同志们。

他们的难处确实也大,这么说吧,让一些人,或者一些家庭,增加一些收入,不难,但要是想通过农业,给全县老百姓平均增收100块,就是一个家庭平均增收5、6百块钱,那都是非常非常难的一件事。

坦白说,包产到户之后这么些年,这些种了一辈子田的人,在现有的条件和成本下,早就把田地的潜力挖掘到了最大。

经济作物,比如蔬菜,自然比种粮食要来钱,但一方面,蔬菜比水稻麦子要娇贵,什么病虫害、霜冻发大水之类的,都会影响最终的收成。

就是顺风顺水的,或者投资盖个大棚,又会面临更大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销路。

县城附近的不少农民,就吃过这样的亏,原本想着种点菜多赚点钱,结果反倒不如种水稻。

水稻虽然价贱,但好歹有地方收。

但是,如果能让家里的一个人,从农民变成每个月都能领工资的工人,哪怕每个月工资1500,一年下来,工资收入就能有18000,不论是三口之家,还是四口之家,或者是上头父母健在,下面儿女双全的六口之家,那都等于是人均增收几千块。

如果每个家庭都这样,而且每个家庭都能有至少两个人从种田,到领工资,就是成为所谓的双职工家庭,那县里一年人均增收个几千块就不是梦了。

而且这还是能在把田地种好的情况下的增收。

而如果接下来一年一年的都能这样保持下去,所谓的小康,还会是问题吗?

而有了这样的成绩,他们这些人的前途,还有问题吗?

“冯总,我想具体问一下,究竟会是哪个公司,会新增这么多工作岗位?”苏明峰问道。

“主要是光学园区,”冯一平说,“大家都知道,和苹果iphone类似,带有大触摸屏的智能手机,会是接下来手机市场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