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二章 就这么定了

“比如说,它和聂棋圣下棋,绝不会两次掉进同一个坑里……”

“它的应用场景,也会非常多,比如,识别我们的声音,识别我们的形象,也就是面部识别,以及,辅助驾驶员,驾驶汽车,最终,实现无人驾驶——顺便说一句,这是我们的特斯拉正在追求的一个目标,”

“……如果打个比方,如果说cpu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老教授,能解决非常复杂的问,”

“gpu,就像是100个小学生,它能高速的做大规模的简单计算,比如5+6=11,”

“而人工智能芯片,大概是班里的怪才,可能除法算的特别好,但其他方面的能力几乎是0,”

冯一平依据自己后来接触到的一些概念,对自己以为的人工智能芯片,做了个大概的类比。

别说,挺形象,连老马都有些明白了,有些迫不及待的发言,“哎,我觉得,这个芯片,是不是刚好可以用在我们的云平台上,”

冯一平点头,老马真和自己有些像,虽然不太懂技术,但偏偏对技术有些敏感。

“当然,我知道,即使我们资金充足,即使我们挖来了很多一流的人才,即使我们能突破封锁,购买到一些相关的高精尖设备……我们要想在这方面做出不错的成果来,难度还是会非常大,”

“毕竟从目前来看,我们和国际水平的差距,至少在十几年以上,而在我们追赶的同时,行业的领先者们,自身也在高速发展,”

专家们颔首,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

“但好在,我们也不是没有其它的办法来弥补,”冯一平终于坐了下来,“当前有些缓和的次贷危机,我想大家可能都有了解,我坚信,这场危机,不但没有过去,高潮还在后头,”

“等到危机彻底爆发,欧美的很多公司,都会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那时,就是我们非常合适的操底时机,”

专家们这才明白,当初让他们列出那些技术,可以考虑收购,原来等的是这么个时机。

“我还可以告诉大家,相关的准备工作,早在进行当中,在德鲁克的努力下,我们并购团队的实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他朝德鲁克点头示意了一下,又一次站了起来。

“但是,即便未来我们看好的那些收购项目,并不能成功,那么,我们还是要坚持在这方面大力投入,”

“这是一个关键性的战略领域,我们如果在这方面不努力,未来总有一天,会被人卡脖子,”

“我不喜欢被人卡脖子,卡人脖子,我倒比较喜欢,”

“所以这件事,”冯一平双手撑在会议桌上,“就这么定了!”

冯一平什么都想做,这让周院士他们很高兴,中国的芯片产业,太需要冯一平这样有野心,又有实力的来参与了。

冯一平的实力,不仅是他是国内以及亚洲的首富,所以有充足的资金,完全不用指望国家的扶持,自己的财力就足够支持他进行自己相关的研发。

更是体现在他的影响力上。

芯片研发,一个是资金,另一个,自然是人。

而冯一平,无疑是一个会让人信服的人。

换做其它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去日韩,去欧美招揽芯片领域的知名人才,哪怕驮着大袋大袋的现金,怕都很难如愿。

对这个行业的高端人士来说,钱,并不是他们的首要需求,或者说,我在三星我在英特尔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跟你走?

哪怕你现在一年能给我目前年收入的10倍,但谁知道10年后,你的公司还不会不会存在?

而已冯一平的声望和成就,他想招揽的人,肯定不会有这样的顾虑。

但是,冯一平这样什么都想做,又让周院士他们有些担心。

芯片的研发,真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技术门槛都很高不说,投资门槛,同样都非常高。

大概的说,芯片的门槛主要有算法设计、材料工艺,加工工艺和封装测试等着几个方面,其它的不说,就说现在建设一个最新制程的半导体工厂,成本已经逼近40亿美元!

就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多少人能负担起这样的投资。

而这个成本,还在高速增长中,就说10年前,投资才不过十多亿美元,周院士估计,再过个十年,成本突破100亿美元,也不是不能想象。

当然,这方面,可以找代工,但就是代工,相关的花费,同样巨大,就比如说流片,随便流流,就得十几大几十万。

而从经验来说,很少有芯片能一次流片就能成功,就能成功的量产……

这方面的开销,太多,太大,尤其是,坑太多,而这些坑,全得用钱去填。

“冯总,我们就举例,”周院士组织了一下语言,“就说内存芯片吧,这个大家可能会比较熟悉,周围的朋友或者同事,有可能会去给自己的电脑加个内存,或者换个硬盘什么的,”

“我们可以肯定,未来随着智能设备越来越多,这方面的需求,肯定会越来越大,”

“但内存芯片,它有些特殊,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电子产品每年都会降价,但内存是个例外,它降价起来厉害,可能会降到比生产成本还低,但涨起来,同样厉害,涨个一倍,涨个两倍,都不稀奇,”

“这就有点像化工行业,是重资产、强调周期,价格大起大落,涨起来的时候,数钱数会到手软,但一旦跌下去,可能连自己都想砍掉这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