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挂记

就说危机后续的发展,究竟会到什么程度,他到现在,其实依然没有什么确定的看法。

不过,显然有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所有人都要清楚。

他看向桌上的一本杂志,那本杂志中的一些书页,颜色看起来和旁边的那些,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要深上不少,而且还有了毛边。

那是因为,最近这一段时间,他总是不由自主的会翻看那几页。

那本杂志,正是《前沿》杂志今年的一月刊,而那几页,也正是冯一平发表的那篇署名文章。

冯一平啊!

保尔森想起自己和冯一平的几次见面,以及高盛和他的公司的一些来往,不得不说,那真是一个让人惊讶的年轻人,高盛几次担任他美国公司的财务顾问,协助他完成的那几次收购计划,过程都非常惊艳不说,而且,他的那几次收购,都是在为他制定的已有的、长期的计划服务。

他的眼光,确实无人能及。

等等,想到这里,再看了眼那本杂志,保尔森猛然觉得,自己在高盛的时候,可能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正因为冯一平的眼光无人能及,那么,当初他那么爽快的同意接受高盛持有的阿里的股份,以及后来听说干脆收购了阿里,所以,阿里未来的发展,是不是会非常强劲?

应该,错不了吧!

那么……保尔森顿时头更痛了,他觉得,当初的那个把持有的阿里的股份,转让给冯一平的提议,有可能是他整个职业生涯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

与此同时,在保尔森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纽约的华尔街,有一个人,此时也在挂记着冯一平。

他就是黑石的联合创始人和负责人,在国内,有一个很中国化的名字的苏世民。

在今天,他终于知道当初搅黄了中国的主权基金,和自家那笔高达30亿美元交易的幕后黑手是谁。

“一平冯!”此时因为这场危机的缘故,同样有些焦头乱额的苏先生,提起冯一平的名字,都有些咬牙切齿。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冯一平想要求救,但但坦白说,他目前所面临的局面,纯属咎由自取,并不值得同情。

非但不值得同情,如果把现在所面临的局面说出去,一定会有很多人马上会说,“能别再炫耀了吗?”或者是,“放开我来!”之类的话。

但是,另一给此时有些像求救的人,真有些值得让人同情。

他就是此时在去年初,接替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本·伯南克。

在担任美联储负责人之前,他其实已经在美国多个城市的联邦储备银行任职,同时,直到2002年,他还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经济学,离开之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的主任。

当然,这位学者出身的美联储主席,此时所遭遇的局面,和冯一平还是有些类似,他们两人,可以说,都有些叶公好龙。

因为纵观伯南克的学术生涯,大家不难发现,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大萧条方面。

他在2000年,通过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就叫做《大萧条》的学术专著,书中收录了他从1983年,到1996年,包括和他人共同撰写的9篇论文。

顾名思义,这些论文,都和“大萧条”有关,所以,在美国的民间和学术界,踏实大萧条和通货膨胀,以及货币经济学方面的泰斗。

所谓的“大萧条”,是美国对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称呼。

非常有借鉴意义的是,那场危机,不但宣告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终结,也是第一次展示出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所奉行的计划经济,比不加调控的自由资本主义,具有一定优越性的一次金融危机。

在那次危机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借鉴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的一些做法,对美国经济进行调整和调节,形成了一直延续至今的有干预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总之,在外界看来,让伯南克担任现在的美联储主席,就像是让一些喜欢日本的的家伙,去担任鉴黄师一样,委实再合适不过。

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非常契合他们兴趣的工作。

但对此时的伯南克来说,他却一点没有终于有了学以致用的机会的,而欣喜非常的感受。

他只觉得憋屈,非常的憋屈。

所有的事,完全都是由格林斯潘那个只会两招,要么降息,要么加息的老家伙弄出来的。

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的两年间,他连续27次降息,将利率降到了1的水平,正是这样的低利率,使得房地产市场,获得了上升的动力,并最终促进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然后,鉴于房地产市场的过热,让他觉得,这样非比寻常的住房繁荣,毫无疑问是无法持续的,所以,他从03年开始,又用起了他的唯一能用的两招中的另外一招,加息。

从03年到06年,他连续17次加息,最终将基准利率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