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毁誉参半

一个多小时的发布会结束以后,在中午12点以前,在扎克伯格还在担忧自己在这场发布会上的表现,忍不住打电话给冯一平的时候,以莫斯康展览中心为中心,成千上万条信息被发往世界各处。

到下午下班前,网上已经涌现出了大批的评论文章。

目前美国高科技行业的扛把子,微软,在第一时间就向彭博社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乔布斯念念不忘的老对头,比尔盖茨此时自然不会出面,世界首富,要有世界首富的气度。

出面的是那个声音高亢的微软ceo鲍尔默。

对乔布斯口中,这款他自己认为,“是重新发明手机”的手机,他的第一句话说是,“iphone没有机会获得任何重要的市场份额,”

为了强调自己这一观点,他还特意重复了一遍,“没有机会,”

“这是一个价值500美元的可替代商品,”他说,“从定价看,他们每一台能赚很多钱,但是,他们可能只能占有2、3的市场份额,”

也不能说他这话不对,500美元,对美国的民众来说,不算是一笔小支出。

关于赚钱的事,他好像也没说错,苹果后来,虽然出货量占比不多,但一直占据了手机市场总利润的6成以上。

所以,虽然毫不掩饰自己对苹果这款寄予重望的产品的蔑视,他还算是说对了一部分。

生产手机的友商们,此时自然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

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商,摩托罗拉的首席技术官伍丝丽女士,这位可能是此时在科技业成就最高的印度裔女士,在看过发布会的相关视频中,马上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示,“iphone上的任何技术,都没有革命性或破坏性,”

“触摸界面、移动传感器、加速度计、变形、手势识别、内置p3播放器、wifi、蓝牙、200万像素摄像头,这些都已经在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等移动行业领导者的产品中使用,”

言下之意,苹果这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只是,她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西施的脸上,是眼耳口鼻,东施的脸上,同样也是眼耳口鼻,但总体看来,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而如果能找出世界上智商最低的人,我们会发现,他的大脑,和牛顿、爱因斯坦他们的大脑的构成,同样不会有任何区别。

她的这番评论,真的是没有一点说到点子上。

“所以,他们定价499美元,和599美元,呵呵,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勇气的行为,”

所以说,这位伍丝丽女士,和乔布斯真不在一个档次上。

她还是顺应用户需求的那个层次,乔布斯一直就是创造需求。

他相信,只要自己把产品雕琢得足够完美,有的是人舍得花大价钱购买。

后来苹果在中国有肾机之称,充分的印证了他的远见,以及伍丝丽女士的局限性。

实际上,摩托罗拉、诺基亚,同期推出的手机里,也不乏有四五百美元的产品。

冯一平想,鲍尔默和伍丝丽女士的这番话,更多的是说给他们自己人听的,“放轻松,苹果的iphone,没什么前途,对我们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冯一平相信,再过一两年,他们再回头看自己今天说过的话,怕是脸上也会忍不住发热。

上午冯一平和鲁宾争论的那个问题,就是对苹果iphone取消了实体键盘的设计,网上也是诸多批评。

不得不说,眼下,正是黑莓大受欢迎的时候,黑莓之所以受欢迎,除了鼓吹的安全,黑莓的键盘,是很多人喜欢它的主要原因。

对这一点,甚至在苹果内部,也不乏反对的声音。

知名消费电子产品的流行科技网志,瘾科技上的评论,应该能代表很多人的意见。

“我对iphone没那么感冒,作为一个pda用户和一个dows手机用户,这个东西在我手上什么用都没有……,拜托苹果,请做一个真正的pda,”

知名的科技类博客techcrunch上,一位知名的专栏作家也认为苹果取消了物理键盘,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不要惊讶,如果一大批iphone买家,每天花费很多额外的时间收发电子邮件时,一定会后悔自己没买黑莓,”

和鲍尔默一样,为了增加可信度,他也补充了一句,“希望我可怕的预测不会实现,”

冯一平知道,他的预测没有实现,反而是他推崇的黑莓,后来不复存在。

所以说,冯一平觉得,美国的一些人,确实非常固执,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总是下意识的抵触。

这一点,真的和我们国内差很远。

他相信,国内这会有不少人,已经疯狂的喜欢上了这个需要6个月以后才能真正上市,而且得到香港去买水货的手机。

取消物理键盘不好?不存在的,虚拟键盘不是格调更高?

至于499美元,599美元价格过高?更是不存在的。

你知道当初我的第一个移动电话,还是模拟机,花了多少钱吗?5000美元都不止。

至于说苹果的这款手机好在哪里?那是哪哪都好。

当然,在美国这边,同样有不少人为这款iphone疯狂。

“我超级期待iphone的上市,我有多期待,这么说吧,我看到iphone,就像一个青少年看到了他的第一本《花花公子》,”

这个比喻,非常有力。

“那不是手机,那是一个非常酷炫的魔术产物,但苹果能把这个产物量产,”

“即使看起来依然有一些缺陷,iphone仍然是数年来最先进的、最具有前瞻性的电子产品,它能把很多事儿都做得很好,让人非常愉快,以致于让你很想原谅它的缺陷,”

时代周刊的一位记者写到,“拜托,那些抱怨iphone的家伙,你们看看五年前的ipod吧,”

“第一代的ipod,那个单色界面!那个笨重的轮盘!看起来像一个穴居人会用的东西,而现在的ipod已经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

“想象一下,未来的iphone肯定也会进步很大,你会在几年内有一个超棒的手机,而且会更便宜,”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不能欣赏这款iphone,那就拜托看得更远一些吧!”

这位确实看得够远。

用不了多久,世界上的智能手机,就全是iphone的这个样子。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