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章 新任县令宋珧

“这”

这已经是赤裸裸的暗示了,王大发一脸惊喜,宋珧哪是让他来掌眼,明显是来送钱的啊。

船运上的暴利,溧阳县谁然不知,可在官面上没有人撑着,有钱你也挤不进船运的行当。

自从有些举人功名,王家的资产,也正在从乡下向镇上转移,打算在溧阳县中大展拳脚。

这些日子,王大发正愁县里的格局龙蛇混杂,不敢轻易下水,没想到宋县令便把船桨给送来了。

“王员外,不知道你敢不敢兴趣?”

宋珧这么一问,王大发立刻就笑了,他怎么可能不感兴趣,当下便回答道:“多谢宋大人抬爱,我王家今晚便去买船,船运上的生意,宋大人可拿三成。”

“唉,我是为民所想,拿你的钱,岂不是官商勾结了,此事莫要再提。嗯,就这样吧,具体怎么操办,你看着办就行了,三日后,来东来酒楼聚会,我为你介绍些船商。”

宋珧说到这里,心满意足的走了。

等到送走了宋珧,王大发才拉着王旭,激动的开口道:“旭儿,这位宋县令还真是高风亮节,咱们王家这下要发达了,这可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事啊!”

“父亲高兴就好。”

王旭微微而笑,对所谓的船运生意并不在意。

溧阳县虽然不小,河运上的生意却要几千条船,十几家豪强共同瓜分。

王家本就不是依靠船运起家的,就算有宋县令的面子能进去分一杯羹,估计一年能落个十万两银子也就到头了。

十万两银子,听上去不少,王大发奋斗了三十年,才赞下几十万两银子的家底。

但是对王旭来说,玻璃厂马上就要开始了,十万两银子又能抵得上几件玻璃器。

没看到,出身中原之地,也是士绅阶层出身的宋县令,对王大发所谓的三成收益,根本就不屑一顾么。

对他而言,万两的银子,根本比不上跟王家的交情重要。

不过,既然王大发喜欢,宋珧又这么上路,就让他去做吧。

人太闲了也不好,反正有宋县令的面子在,船运一事有赚无赔,就当消磨时间好了。

更何况,儒界也讲究人情往来,今日你捧我,明日我捧你,捧来捧去才能成为自己人。

县官不如县官,宋珧有心交好王家,王家总不能不识抬举吧。

到了中堂,王旭看到了宋珧,宋县令。

宋珧是个中年人,四十上下,面白无须,微胖,相貌一般。

他这次来没有穿官服,访友一样穿了常服,小厮也只带了一个,有点微服私访的意思。

王旭来到中堂的时候,宋县令也刚到不久,正在与王大发品茶,看上去聊得很尽兴。

“旭儿,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新上任的县令,宋大人。”看到王旭过来,王大发连连招手。

宋珧见了微微一笑,端着茶开口道:“王员外,这位便是王公子吧?”

没有朝廷册封之前,王大发只是乡下的土财主,乡下人喊他老爷,那是抬举,实际上在上面人眼中,还是个上不了台面的泥腿子。

有了朝廷的封赏就不同了,同举人出身的册封,意味着王大发能穿儒士服,佩文士巾,走到哪里都是正牌的举人老爷,能被人尊称一声员外。

不过文人的儒士袍,穿在五大三粗,面色黝黑的王大发身上,怎么看怎么像沐猴而冠。

偏偏有了功名在身,王大发还真认为自己是个文化人了,整天穿着儒士服招摇过市,好似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功名一样。

“对,正是犬子。”

王大发说的谦虚,认真看却能看出,他已经笑的合不拢嘴了。

宋珧见了也不在意,亲切的对王旭招招手,开口道:“可曾读论语?”

“读了”

王旭面带恭谦的笑着,等着宋珧接着往下说。

宋珧轻轻点头,考教道:“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何解?”

“西周时期,人们因社会地位和居住地的不同,有人天生就是贵族,有人天生则是平民或乡野之人。

孔圣认为,那些先当官,即原来就有爵位,生而富贵的人,在为官以前,没有接受礼乐知识的系统教育,还不知道怎样为官,便当上了官,这样的人是不可选用的。

而那些本来没有爵位的平民,他们在当官以前,就已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礼乐知识,知道怎样造福一方,当一个好官,那我将优先选用,这些没有爵位却懂得上进的人。

孔圣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用人为官,不能只看爵位,要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才能治理好国家。”

面对宋珧的问题,王旭对答如流,还在后面加上了自己的观点。

宋珧面带微笑,满意的点点头:“然也!”

说完这话,他又话题一转,询问道:“听说拜入薛公门下时,薛公曾考教你,你当场便做了首诗,言,世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可有此事?”

“文章诗词,妙手偶得,不足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