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九泉镇这边的情况不错,就没有了要走的意思,整天往镇上跑,寻思着怎么将户口迁过来,在这边安家落户。
灾民少了,这是切身实际的感受,还有个感受是新年快到了。
今年的新年,在二月十二号,满打满算也就还剩十天。
年关将近,人心免不了浮躁。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消息,从县上传来消息说,灾民渐渐散去,程县令也不慌了。
上面有说法,说新年的时候,县上也会跟着赈灾,从初一维持到十五,算是在灾情过去之前秀一波。
这算是个利好的消息,现在的溧阳县,王家是民家赈灾规模最大的一家,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地方赈灾的,不过都是小打小闹。
县上出面赈灾,能极大缓解王家粮食压力,毕竟经历过前两月的赈灾,再加上灾民回返的派粮,王旭手上的粮食也捉襟见肘。
大年三十
“过年啦!”
一身华服的王旭,带着四个狗腿子,心情愉悦的走在大街上。
街上,九泉镇的镇民,已经开始张灯结彩,贴春联的贴春联,烧爆竹的烧爆竹,比往常热闹了许多。
往镇子外面走,留在镇子外面的灾民,也一个个的将自己洗漱干劲,换下了一路穿来,不曾换过的乞丐服,看上去顺眼了许多。
看到王旭出来,灾民欢呼雀跃,更有人当场就跪下,磕头道:“小王老爷,老汉我给您磕头了,您是好人,大大的好人啊!”
“王少爷,王少爷,王少爷!!”
灾民们围着王旭,没有乐器,他们就敲打着竹杠,围在一起载歌载舞。
王旭脸上满是笑容,这些留下的灾民,大部分将在开春融入九泉镇。
有了这三十多万人,九泉镇的规模起码能扩大两倍,而且这些人都受过王家的恩惠,哪怕斗米之恩三年而止,救命之恩十年可忘,但是短时间内有这些人的支持,王家都将在九泉镇说一不二。
有了这份根基,再加上灾情过后,朝廷可能的论功行赏。
王家将冲出乡镇,一跃而成县上的新贵,而名望,更会随着百万灾民,口口相传的流传下去。
用不了几年,一传十,十传百,扬州之地再提起金山府王家,谁不得竖起个大拇指。
“不积跬步,不以致千里,千里之行,今日始于足下!”
王旭脸上带着微笑,笑着跟灾民们打招呼,暗想道:“养望的第一步,今日算是成了!”
佰度搜索噺八壹中文網无广告词
噺8壹中文網x8o哽噺繓赽捌1小説蛧
无数探马放出去,花了两个时辰,总算将八十万难民中,能拿主意的百多位宿老请来过来。
宿老指的是德高望重的人,不都是老人,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老者反而是少数。
这些人齐聚一堂,坐在搬来的椅子上。
王旭则领着刘全,身后站着十几位健仆,坐在主位上。
看着不过八岁,却一直在主持赈灾事宜的王旭,下面的宿老们五味杂陈。
之前要是有人说,他们逃到扬州,会得到一个八岁孩童的救济,一定会觉得说话那人是疯的。
八岁的孩子,怎么能干出这样的大事,这是不合常理的。
但是现在,没有人笑得出来,因为王旭就是当家做主的人,上至他们,下至八十万灾民,全靠着一个孩童的救济才能活下来。
灾民中有人说,王家的少爷,那是天上的菩萨转世。
又有人说了,那不对,王家少爷降生时,明明来的是终南山道士,怎么就成了菩萨转世了。
要说转世,也是星君转世,保不准这个王家的小少爷,就是天上的哪位星神,见不得民间疾苦才下来的。
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自然有人将信将疑。
毕竟,王旭表现的不似凡人,董仲舒独尊儒术以来,出过的神童不少,这么神的却没几个,往前也就十二岁拜相的甘罗,能压他一头了。
“在座的诸位长者,都是王旭的长辈,有什么话,我就不藏着掖着了。听刘全说,交州情况渐好,大家有要回去的心思,有没有这回事?”
王旭坐在主位上,看着眼前的百多位宿老。
宿老们面面相视,小声交谈一会后,有人站起来说道:“是有此事,大家出来两三个月了,思乡之心甚重,如今赈灾大使已经在交州主持赈灾,情况有所好转,很多人都想回去看看,只是手上没有余粮,不敢上路。”
“粮食”
王旭微微点头,扫了眼身边的刘全,开口道:“我们还有多少粮食?”
“还有一千五百万斤粟,八百万斤豆,杂七杂八的加起来能凑出两千五百万斤粮食。”
粮食只是个统称,粟米,大豆,稻,全都算在里面。
听到还有这么多粮食,在场的宿老都打起了精神,等待着王旭的下文。
王旭用手指点着桌子,思考了一会,开口道:“粮仓里的粮食,还够我们撑一个多月的,借大家些粮食,让大家返乡的事也好办,不过”
语气稍顿,等到众人全都屏住呼吸时,王旭才再次说道:“怕就怕有人贪心不足,领了粮食不走,还要继续留下当灾民,这就不好办了。”
“小少爷放心,别的地方不敢保证,十二号赈灾点上,老夫保证拿到粮食的人绝不留下,绝不给小少爷添乱。”说话的是一名老汉,这人做猎户打扮,老是老了些,身上却全是肌肉,一点都不输给年轻人,一看就是老黄忠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