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薛牧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单骑走天下,畅游九州之地。
如今老了,骑马的爱好已经被薛牧山舍弃,只剩下了书法与猎鹰。
王旭自负,一手唐代大家颜真卿的颜体字,足以被薛牧山刮目相看,只要让自己的书法进入薛牧山视线,收徒之事应该不难。
难的是,薛牧山隐居的三涧溪,外人根本进不去,他也不出来,只有飞禽走兽才能通行。
王旭必须找到上等的猎鹰,作为晋身之资,才有可能将薛牧山引出来。
猎鹰,他已经让人去打听了,溧阳县多山,猎鹰也有不少,有了眉目他便会行动。
只是这事急不得,快了个月,慢了一年半载,不是说解决就能解决的。
“唉,都怪爹娘没本事,要是我王家,也是世家大族,怎么会为你请个妥当的老师都请不到。”听到王旭的话,王夫人陷入自责。
这一世的爹娘,对王旭是十二个心。
王旭从小就是孤儿,哪里被人这么关心过,心中没来由的一暖,情不自禁的说道:“母亲别担心,些许挫折,其实我早就料到了,算不得什么。”
“噗”
王夫人突然破涕为笑,笑的王旭有些不知所措。
难道他说错话了,没有啊,当年选定寒门孕育分身,本体就想到了前期可能会遇到困难。
寒门与世家是两个层次,世家大族之人,根本不用为师源发愁,祖辈自有相熟的大儒,让后辈弟子拜入门下。
他选择寒门孕育分身,便知道前期的路要难走些,但是条条道路通罗马,渡过前期,后面依然是殊路同归。
“你才几岁,还早就料到了,难不成你是在娘胎里想的,竟说些胡话。”王夫人破涕为笑,伸手点了点王旭的脑门,真跟哄孩子一样。
王旭脸色一苦,他的记忆与思维传承于本体,有时候情不自禁的,就将自己当做了成年人,忘了这具分身才八岁。
幸好他一直表现的老成,王夫人也没有多想。
看来,日后说话得注意些了,不然有些话落在别人耳中,未必不会起疑心。
“母亲,孩儿先出去了”在王夫人的啼笑中,王旭落荒而逃,身为人子,有人关心的感觉挺好。
金山府,溧阳县,九泉镇,传说有一位神童。
神童三月能言,六月能走,一岁便与人对答如流。
神童三岁时,从未听闻什么是书本,突然有一天,便向家人索要起来。
家人寻到书本拿来,神童眉开眼笑,笑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今日,吾梦始也!”
家人闻之,乃惊,四目相对曰:“贫家欲出贵子呼?”
神童六岁,四书倒背如流,五经问答无惧,神童之名始现。
周围府县听闻,观者如流,一问一答,果然通读四书五经。
溧阳王旭,名传金山府,人人皆曰:“古之圣贤莫过如此。”
这一年,神童八岁,已到开蒙之时。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独乐不如众乐,不若与众。”
被本体丢在儒界孕育,时年八岁的分身王旭,正在房间内阅读孟子。
孟子微言大义,他的学说以点盖面,每次细读都有不同思绪,人生意义尽皆在此。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相比孔圣,孟圣的学说更为我所中意,四书中唯有孟子,我算是略窥门庭。”王旭捧着孟子一书,虽然孔、孟、朱、王中的朱熹与王阳明,也被称为亚圣,可相比孟子还是要差一些。
孟子的舍生取义,代表了儒家风骨,不管读书人背地里如何龌蹉,表面上都要维护这种风骨。
王旭苦读孟子,不只是学习孟子的理念,同样也在思考,理念背后的儒家游戏规则。
“旭儿”正想着,门被从外推开了,走进来一位三十来岁的妇人。
看到这位妇人,王旭从书桌后面站起来,恭敬的开口道:“见过母亲。”
眼前的妇人,便是王旭此世的生母王夫人,生养之恩,王旭也不敢淡忘。
“旭儿,你今年也八岁了,到了蒙学的时候,镇上的刘老夫子,可是盼望着你去学堂呢。”王夫人拉着王旭坐下,一脸欢喜的打量着王旭。
她本身就没有子嗣,四十多岁,才有王旭这么一个孩子,当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别提有多娇惯。
幸好,王旭带着本体的记忆与思维,不然换成真的八岁孩子,遇到如此娇惯的母亲,八成得养成纨绔子弟。
没法不纨绔,王旭这些年来,提过的要求就没被拒绝过,有如此溺爱自己的母亲,再加上吃喝不愁,英雄汉也得倒在温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