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页

“这次出去,其实我本来还能再捕一些大黄鱼的。”项阳叹了口气,“但大黄鱼的消失与捕捞强度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没敢在那海域内继续撒网。”

“见好就收,是对的。”李超点点头,首先肯定了项阳的做法,然后他又道:“实际上大黄鱼的消失与捕捞强度的关系并不大,真正决定大黄鱼命运的,一是敲罟作业技术的引进和滥用,二是大黄鱼越冬场的彻底破坏。”

敲罟作业是一种集体作业,一般由负责张网、收网的两艘大船和负责制造噪声以驱鱼的三十多艘小艇组成。

两艘大渔船被称为罟公和罟母,其他船则被称作配罟仔小船。

当这些船只抵达渔场后,罟公船与罟母船张好网,通过旗语和吹号,指挥小船包围大黄鱼鱼群,在大船前围成半圆圈。

每艘小船上一般只有三四个人,两个人摇橹,两人敲打绑在船上的木板,通过制造水下声波使石首鱼科鱼类的鱼脑石产生共振,将鱼震晕,船队再把震晕后的鱼群赶入大船张开的网中。

1954年,敲罟作业方式首次出现在舟山渔场,1956年传遍整个东南沿海。

敲罟作业对于捕捞石首科的鱼类,也就是大、小黄鱼,极为有效。

江浙地区坎门有一支敲罟船队曾经一网就捕捞黄鱼四十七万斤,这在今天是不敢想象的。

敲罟是真正绝户的做法。

遇到大的鱼群时,船队捕捞起的只是被震晕的一小部分鱼,收不完的鱼只能任其死亡沉入海底。

除了敲罟作业,还有渔民围捕春夏汛沿海渔场、舟山岱衢洋进港产卵的大黄鱼,更有贪心不足的渔民追着大黄鱼到外海越冬地渔场捕捞越冬大黄鱼,使得大黄鱼彻底断了香火。

当年舟山渔场的大黄鱼产量由10万吨猛增到1681万吨,创造了我国渔业史上大黄鱼产量的最高纪录。

当时人们还欢天喜地认为是开辟了新的大黄鱼渔场。

结果,以后的几年里,大黄鱼产量直线下降。大黄鱼资源更是从那以后一蹶不振。

项阳摇摇头,不想对这两件事予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