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青在我国的历史文化非常深远,甚至曾经被上升到图腾的高度。
海东青不仅是勇悍的猎鹰,同时也融化在我国古代的文化之中。
金代一位诗人把海东青扑击天鹅的场面描写为“搏风玉爪凌霄汉,瞥日风毛堕雪霜“,表现了对海东青以小制大、坚毅勇猛的赞誉。
现代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兴凯湖地e发掘出骨雕海东青头,距今约六千余年。
在上京古城东女真墓群中,发现了以海东青捕捉一只飞翔的天鹅为纹饰的鎏金铜带挎。
另外,在我国现存的古乐谱中,有“海东青拿天鹅“的琵琶曲谱。
民间儿童游戏中有“老鹞子叼小鸡“活动。
在吉林敦化一带现如今都流传着《阿玛有只小甲昏》的童谣。
那首歌项阳没听过,但曾经在看海东青的知识时看过其歌词,“阿玛有只小角鹰。白翅膀,飞得快,红眼睛,看得清。兔子见它不会跑,天鹅见它就发懵。佐领见了睁大眼,管它叫做海东青。拴上绸子系上铃,吹吹打打送进京。皇上赏个黄马褂,阿玛要张大铁弓。铁弓铁箭射得远,再抓天鹅不用鹰。“
这首歌谣生动的显现了海东青在古代的珍贵程度。
谁要是抓到了海东青,那是要一路锁啦吹起来,锣鼓敲起来,跟送新娘子一样把它给送到紫荆城的,期间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就不说了,看看皇帝给的奖励是啥。
黄马褂!!!
在古代,每年的10~12月,朝廷就派人前往鸭子江两岸的抚远县捕海东青。
捕海东青时,先在山坡向阳处,用三块石头搭个“n”形支架,象征着鹰神九重天上的金楼神堂,内放一块山石,代表鹰神居住的神山。
然后插草为香,用酒祭奠后,便张网捕鹰。
捕捉海东青的网一般长3米,宽1米,在网上拴一只鸽子或死鸡当做诱饵,捕鹰人自己则躲进用树枝伪装的“窝棚”里,静候鹰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