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中虽清贫,但藏书颇封。
都是他那个云游四方的头陀兄长,四处化缘,一点点为他化来的。
大通坊聚集的多是平民百姓,不说多贫困,却也并无多少富裕之人。
但毕竟是天子脚下,左右也有不少家境贫寒的读书人,时日一久,不勉与那稚龄童有过往来。
虽只寥寥数次,竟然便发现那稚龄童的学识十分不凡。
别说他们,便是他们的师长,恐怕也少有能及。
且那稚龄童十分平易近人。
但有人求教,必不吝于细心讲解教授。
上到经书大典,道理文章,下到志异杂籍,开蒙宣文,无不信手拈来。
这可真是令人又惊又喜。
这年头,不仅是道术武功,被人秘而不宣。
读书识字,也几乎都是权贵富人的专属。
贫寒子弟想要识些字,读些诗书,也并不是一件易事。
突然来了这么一位学识广博的“小先生”,也不以诗书学识自珍,来者不拒,皆悉心传授,哪还有不欢欣雀跃之理?
便是坊间的顽童,也有一颗向学之心,每日里也少有捣蛋顽皮之事,多往这位“小先生”院里钻,令得各家大人都欣慰不已,对那位“小先生”也更加感激。
如今大通坊中,那稚龄童姓甚名谁少有人知,但“小先生”之名,却是几乎无人不晓。
不说都对其感恩戴德,至少也是尊敬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