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重曾经读过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看到了路遥如何为写作而生、为写作而死的生活状态。
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是午饭过后到凌晨两三点,有时候还会延伸到四五点才睡,一天两包烟,几杯浓咖啡,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期间他咳血不止,医生告诫他必须停止写作才能延续生命,但是他没有听医生的话,手中的笔也没有放下。
有人批评路遥,如此用生命为代价完成一部作品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他完全可以延长自己的生命而同时延长创作生涯。
批评者心中更多的是惋惜,如果路遥能够缓一缓,或许读者们能读到更多好作品。
路遥去世的时候,也正是他创作生涯的巅峰。
第三一四章 全景式
《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那个时候,中国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势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
当时有批评家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
有时候,张重在想,批评家的作用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个搅屎棍么?
事实证明,大部分的批评家还真的就是搅屎棍,他们的眼界之肤浅令人震颤。
当时所谓的意识流等新奇的思想流派和创作技巧其实也都是欧洲那边玩了很多年了,因此对那时候中国来说的新,在别人眼里也就是旧。
用旧的东西为依据,来批评别人的东西是落伍的,这本身就荒诞不堪。
表达思想的方式有很多种,用“落伍”这个词来形容一种文学流派,很搞笑。
后来路遥得了茅盾文学奖,骂的人就少了,批评家是一群审时度势的聪明人,什么能批评,什么不能批评,他们比谁都清楚。
搞清楚这一点,喷子才能变成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