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卷竹简上面写的内容,赵括其实并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草包,而是一个世所罕见的军事天才。
在当时的赵国,除了四大名将中的李牧和廉颇之外,赵括的父亲马服君赵奢是仅次于这两个人的一代名将。
但就在赵括十岁的时候,他父亲马服君赵奢就已经承认,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不如他的儿子赵括。
甚至赵括的军事指挥能力,连李牧和廉颇都相当的赞赏和认可。
马服君赵奢说赵括缺乏实战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这句话的时候,赵括才十岁多一点的年纪。
而赵括去代替廉颇做了长平之战的主帅之时,他早已经成年,而且在他父亲马服君赵奢和廉颇李牧的刻意安排之下,赵括参加过不少大大小小的战役。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赵括,早已经不是他父亲马服君赵奢评价的缺乏实战经验,不懂的灵活应变的赵括了。
如果不是因为赵括是一个连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都能够认可的军事天才,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廉颇是不可能会把长平之战的统帅之位让给赵括的。
至于历史中记载的赵括在出征前赵括母亲向赵王所说的话,根据赵括母亲在这卷竹简中所写,只不过是为了保全家族,她提前做的一些未雨绸缪的准备罢了。
但对于她儿子的能力,赵括的母亲从来都没有怀疑过。
甚至赵括的母亲认为,她的儿子赵括一定能够打败秦军,凯旋归来,成为万人敬仰的千古名将。
然而人算却不如天算,赵括这个世所罕见的军事天才在长平之战中却一败涂地,不仅丢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了赵国的四十五万士兵被杀神白起所坑杀。
但对于赵括的失败,赵括的母亲根本就无法理解,一直都无法相信!
所以在写到最后之时,赵括的母亲所写的文字之中充满了不甘,充满了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儿子的认可和爱护,还有痛彻心扉的悲伤和浓烈无比的思念。
当看到这里之时,我的心情无比的沉重。
我在想,虽然我从小到大都没有见过我的妈妈,但我却坚信,我的母亲肯定也和赵括的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儿子无比的认可和爱护,无时无刻都在挂念着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