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问:“我从小在剧团,看到剧团里就是这么几个人,怎么到现在还是?没有年轻人进来吗?建梅阿姨,你也不能到六七十岁,还演白素贞?还演《盗仙草》吧?”
向南的一番话,让大家都低下了头,徐建梅幽幽地说,等到我六七十岁,就怕剧团还在不在都不知道。
吴老师叹了口气,他说,到哪里去找新人,这戏剧演员,虽然待遇不高,要求可不低,没有几年的童子功下来,连台都上不了,现在,剧团里连学员班都没有了,怎么还会有年轻人出来。
香香说:“就是有学员班也没有用,现在的小孩,谁还来学戏,去学个厨师,都比演戏有出息。像我和老贵,都是农村里出来的,那个时候,想考进学员班多难,为什么,进了学员班,户口就解决了,从农业户口变成了居民户口,这就是出路啊。”
“对,那个时候,能解决户口的还就是,要么考上大学,要么被体校招去,要么被杂技团或者剧团招去,连参军,都要提干了以后才可以转户口,当个班长排长复员回来,照样当农民。
“我们那个时候能考上剧团的学员班,可是全公社都轰动,别人羡慕得不得了,就说我们可以吃公家饭了。”冯老贵在边上也说。
吴老师笑道:“不要说你们,那个时候,我们下去招学员,都像是个大人物,吃饭的时候,公社书记和主任,都是亲自陪的。”
“现在户口有个屁用。”香香说,“现在再进剧团,还有什么好处?一点也没有了,说说还是铁饭碗,但这个铁饭碗,十只九只是空的,连每个月的工资都保证不了,还铁什么铁,要不是有张晨和珍珍,我们团估计早就解散了。”
其他人七嘴八舌地说着的时候,谭淑珍沉默着,等他们说完,谭淑珍说:
“吴老师、老贵,南南说的没错,我们剧团,要是长期这样肯定不行,还是要后继有人,我想这样,剧团的学员班,要马上重新建立起来,这个才是基础,香香说没有人报名学戏,那我们就提高待遇,提高学员班学员每个月的补贴,让它变得有吸引力。
“我回去和张晨商量一下,这个费用,由我和张晨来承担,我们出钱,建立一个基金什么的,就是培养婺剧新人的基金,有一个正式的基金,钱才不会被挪用,也告诉永城文化局,这个钱就是给学员班用的,不能挪作他用,他们该给剧团的钱,还是一分不能少。”
大家听着,都点点头,吴老师说,如果这样,经费上有保证,学员班肯定可以搞起来。
“好,那我们就这么定了,我明天就给张晨打电话,老贵,你这里也搞一个方案出来,把比如招生的名额、每年大概需要的费用都写清楚,我和张晨来看看,这个基金怎么搞。”谭淑珍说。
冯老贵说好。
第1564章 钉子户
谭淑珍和向南是初七从三亚回到杭城的,张晨去机场接的她们,一上了车,向南就叽叽呱呱地和张晨说着自己在三亚演出的事,张晨看着她,觉得她以前就是拍完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