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5页

治大国如烹小鲜,最需要注重的是火候,火候太猛就糊了。

王旭又以新政的农田水利法为例,直言农田水利法没有经过实施,就冒然对全天下推广的害处。

农田水利法中,集资修建水利的想法是好的,可是不合时宜。

比如说,农田水利法中表示,当地河堤、水库、水车、水渠失修,由当地按照个户的贫富差距,承担百分之五十维修费用,另由官府承担百分之五十。

一些当地的商家,并不依靠水利吃饭,却因为是富户就要掏出银子来,从而造成了物价上涨,失去的这部分钱,最后还要均摊在百姓身上。

同样,一些地方的水利工程,虽然失修却能用,并不影响使用。

为了政绩,为了好看,为了贪污,官府也强制维修,白白对民生造成了压迫,让百姓苦不堪言,这样的变法除了增加百姓的负担又有什么用呢。

天下间,没有任何一种变法十全十美。

杨启年既然不想变,王旭就要符合他的观点,痛批变法的错误与不变的好处。

位置决定脑袋,面对个不喜欢变法的主考官,他总不能写变法的好处吧,没那么干的。

第936章 摊上事了

一片策论写下来,就连王旭都满心不平,觉得新政劳民伤财了。

相信没有深入变法,不懂变法的人看了,一定会深有同感。

“这篇论文,既符合杨启年的观点,也显示出了我的书法造诣,而且一些针对新政的评价十分深入,直指弊端,想来朱御史看了也会深有感触,中举十拿九稳了,只是不好说能不能夺魁啊。”

写完策略,王旭摸着有点发痛的良心,美美的审视一遍。

这篇文章,应该符合三人的观点了,只不过将变法说的十恶不赦,王旭的良心还是有些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