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很多,还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在座的每个人,随便都能数出好几部来。
“他希望,如果可以,最好能是战争方面的项目,具体是展现一场大的战争,还是聚焦于一场宏大战争的局部;是塑造一个群像,还是着重刻画某个个体;是从真实的史实去挖掘,还是在真实历史背景下的虚构;是我们封建朝代的对外战争,还是抗日战争……都可以。”
“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但事实就是,我们并不缺乏这样的素材。”
这个,确实是。
单从19世纪中叶开始,到建国以前的这上百年间,我们就经历了太多的战争。
历史书上那一句句简单的记载后面,那一个个简化成数字的事件后面,都有着太多沉重的记忆,有着太多的不屈的、可悲可泣的抗争。
从影视制作的角度来说,确实不缺乏这样的素材。
“但在这些方面,我们并没有制作出多少称得上经典的作品来。”
国内关于这方面的作品其实不少,其中也包括一些投入很大的,但它们的总体水准,真的和好莱坞差得很远。
要么太过平铺直叙,一些对历史熟悉的人,别说是剧情的走向,甚至是连接下来的台词都猜得到。
要么,就还是太过于简单,人物形象过于脸谱化。
在这方面,唯一一部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片子,《红高粱》,更多的迎合的是外国人的口味,因为对原剧的大幅度改编,说实话,让国内的观众看起来,还是会有些别扭。
但看看好莱坞,比如斯皮尔伯格的那部《拯救大兵瑞恩》,尽管也存在“八个换一个”是不是合理,会不会真实发生的争议,但整体效果就是抓人,而且会让世界上的很多人把那部电影奉为经典。
06年他担任制片人,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父辈的旗帜》,虽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从那样的角度去阐述一个美国人尽人皆知的历史事件,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原来的冯一平,面对这些状况,只能发发牢骚,但现在,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在这方面做一些事。
“在这方面,我要做自我检讨,冯总早就交代过我,一年至少拿出一部和抗战有关的题材的作品,但截止到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