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像我们的电信和移动,最开始,只有一家房利美,后来美国国会觉得,这样不好,没有竞争啊,所以在房利美成立32年后的1970年,又成立了房地美。
而他们的主要业务,是从抵押贷款公司、银行和其他放贷机构购买住房抵押贷款,并将部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打包出售给其他投资者……盘活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把银行的按揭贷款买过来,再转卖给其他投资者……总而言之,这两家公司,实际上跟美联储的作用差不多。
所以对国内的不少业内人士来说,这两家公司的证券,实质上,和美国的国债接近,因为它们后面,可以说都有美国政府撑腰。
不过,虽然大家对手中持有的美国房贷证券保持乐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此时就很高兴。
看着国外的那一幕幕动态,看着国外的同行们此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的样子,他们多少也感受到了一些寒意。
物伤其类,唇亡齿寒,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共性。
与此同时,各种分析、预判的会议,也在不停的举行着,往往总是这样,从别人的成功中汲取经验,不容易,但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经验,却不难。
无论是我们的资本市场,还是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总要向前发展,未来,未必就不会遇上类似的情况,而这场席卷欧美的风波,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借鉴。
有多难得?看看这些天来,世界各国投入的巨量救市资金就知道。
而在做着这些事的同时,有一个人的名字,会经常浮现在他们心头。
原本那些把《前沿》07年1月刊上,冯一平那篇亲笔署名的文章当笑话看的人,此时又纷纷从各处把那本杂志翻了出来。
当初那些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笑话的观点和论据,现在看来,却是字字珠玑,通篇读下来,都有些振聋发聩之感。
冯一平!
虽然说,他得出相关的结论,只比大多数人不过只早了几个月,但这几个月,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沟这边的人,熙熙攘攘,抹点粉,戴上高高的帽子,能被称为专家。
而沟那边一脸温和,宠辱不惊的那位,才是大拿,或者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