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为是为黄静萍找事做,所以在投资规模上,他是完全没有设限,最后因为一些原因,这个餐厅的规模越来越大,所涉及到的因素也就越来越多。
再加上,美食,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比如美国的汉堡,意大利的披萨,日本的寿司,韩国的泡菜……
所以不可避免的,这家餐厅,还真的成为了一个宣传我们传统文化的载体。
或者说,我们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是他的这家餐厅的一大吸引顾客的特色。
当美食有了合适的文化的加持,那效果必然倍增。
那些日料的老板们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冯一平的中餐厅如果一炮而红,绝对会改变很多美国人对中餐的印象,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意。
因此在居酒屋的聚会正在进行,一大屋子的人都愁眉苦脸的时候,大湾区的中餐厅老板们,却好像看到春天来了。
在唐人街的中华楼,此时也有一场聚会在进行,和其它的事一样,哪怕是这样和大家的利益切身相关的事,来参加这个聚会的人也不多。
就是这不多的人里,也不乏因为平日里的竞争关系,所以一见面就冷言冷语,大有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的倾向的人。
要不是中华楼的老板,为人四海的老潘在场压住了场子,这场聚会还真有可能多几个挂彩的人来,大家平素里,可都是玩刀子的出身。
对于同行们的这些纷争,现在的老潘也是懒得理会,美国这边这么高的消费能力,大家何必总是和自己人过不去呢?
“我说两句啊,冯先生的中餐厅要开业了,这对各位同仁来说,绝对是一件大好事,大喜事。”
说起来,对冯一平,老潘也算得上是熟识,之前冯一平没少光顾他们家,也托他们做了一些地道的国内风味的美食来。
虽然冯一平也坚持让他们称呼自己的名字,但是老潘却一以贯之的以“先生”来称呼他。
老潘虽然只是一个厨子,但他完全明白,一个中国人,在硅谷这样的地带,做到出人头地,让那么多美国大佬们都交口称赞,有多不容易。
所以他对压根就没有什么架子的冯一平,一直非常佩服,这个佩服,就体现在他对冯一平的称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