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每年的维护和管理以及运作费用,自然也不是小数目。

这个研究所,可以说是目前他的产业里,最费钱的一个项目。

民间什么穷玩车富玩表的俗话,在这样的事面前,那简直就是个笑话,那些觉得自己富的,你来玩玩科研?

“从成立到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195项专利。”蒋教授自然知道冯一平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对他这样的企业负责人来说,研究所的研究员发表了多少论文,他们其实毫不关心,他们关心的重点,是这里的主要产品——专利。

“我们已经接到相关机构的电话,希望我们能参与到国内锂电池行业的国家标准设计。”

“这是个很大的成就。”冯一平肯定道。

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标准,这话不是说说而已。

对他们这样的从业者来说,能参与制订国标,相关条款,自然是更对自家有利。

“但是,以我们在这个行业的投入来看,如果都不能参与到相关标准的制订,那才不正常,你觉得呢?”

“一平你说得是。”蒋教授心说,这家伙还是一如既往的精明。

他或许不懂具体的运作,但是对大方向的把握,始终非常精准。

“你看,不用跟我做具体的汇报,”冯一平制止了工作人员准备在会议室里做演示的准备,“说真的,就教授您刚才介绍的那些,我到现在也没记住多少个名词,所以,我就想简单的问问,在提高锂电池单位密度方面,有没有什么进展?”

这其实是锂电池,或者说是所有电池的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

电池的容量和大小总是成正比,但现有电池能量密度还是不够大,也就导致他们的体积始终比较大,而不论是现在正在研发的电动汽车,还是现在和将来会出现的各种便携设备,大的发展趋势,是体积越来越小的同时,处理器等主要元部件,耗费的能量会越来越高。

这就对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