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一平摇摇头,“我看够呛。”
“我觉得也是,”肖志杰说,“你刚才在下面没听到吗?好几个说话都太委婉,把东南西北都面面俱到的扯一遍,到最后才明白,他要说的却是中间的事。”
这个家伙说的很形象,确实,老家这块的人,平常越是重要的事,越不会上来就直接说,总要铺垫一大通,最后才表明主题,而且,好像都觉得要这样说话才有水平。
“这也算是大事,可以理解。”王昌宁说。
“其实很简单,他们今天不来也没关系,到时都要一家家签协议的。”冯一平拿着蒲扇摇了几下。
“种个菜还要签协议?况且这也是帮他们增加收入的好事,他们怎么会不配合?没必要吧。”王昌宁问。
“很有必要,把话事先说清楚好,免得日后麻烦。”肖志杰也有很强的契约精神。
“都带着他们致富的事,会有什么麻烦?”王昌宁还是不同意。
“你啊,太幼稚,好心办坏事的例子还少吗?”肖志杰摆着一副老大哥的谱。
“如果就我们村,那还好说,可现在是周边的几个村都要种,不先把注意事项白纸黑字的写下来,到收购的时候,肯定少不了麻烦,比如,不能施化肥,不能打农药,还有采收时间,合格品的界定,检验手段,这些不事先定下来,你看吧,收购时,说不定会闹得打起来。”冯一平说。
还是那句话,这些乡亲,花花肠子不会太多,但你也不能把他们想的有多忠厚老实,特别是关系到钱的时候。
比如,同样一亩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种出来的萝卜可能只有三千斤,但是要施化肥,加上打农药,可能会有四千多斤的收成,如果不事先约定,你看他们会不会打这个主意?
“你们说得对,我想得太简单。”王昌宁这一点挺好,完美的践行了知错就改这一光荣的传统。
“你们村,真的是富起来了,”肖志杰感慨道,“现在地虽然种的少,但都是以经济作物为主,收入比原来还高,再加上每家都有人在上班拿工资,这日子比一些城里的人都有奔头,我看过不了几年,怕是家家都会住上像你家这样的房子。”
这是肯定的,估计现在塆里家家都在计划着盖新房。
“估计过一两年,你们村的姑娘小伙子,都会很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