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里不管多少钱捐到村里,只能拿到一张收条,然后,说不定隔天就到了别人口袋里。
“我儿子说的对,这样的大事,当然要先找国家拨钱,如果村里都同意集资,那该出多少我没二话,不过这个钱该怎么用怎么管,到时也要拿个章程出来,至于现在,我是一分钱没有。”
支书带着会计灰溜溜的走了,冯玉萱是个不饶人的,在后面送了一句,“走夜路的时候小心点啊,不要摔着。”
冯一平能体会冯振昌的心情,穷苦了大半辈子,现在又了些钱,是真想为乡里做点事,顺道帮自己扬扬名,这种想法也不能说是错,他这样年龄的人,全国有他这样想法的人多了去。
“爸,你要真想做点事也容易,明年邀些人,在那条河上用水泥预制板建个简易的桥,免得我们上学的路上,冬天有时也要脱赤脚,夏天发大水的时候,又要从下面游过来。”
“就是,这样的事还实际点,到时我们找几家人,凑些钱,找个施工队,修的扎实一点,也不用立碑什么的,那些从上面过的人念一句我们的好就行。”梅秋萍说。
“对啊,没钱就从这些能做到的事做起,想集资几十万修路,我看他主要是为了自己多捞一些吧。”冯玉萱说。
“行,就按一平说的来,我们两个年纪也不小,做做这样的事也好。”
冯振昌他们,还是奉行积德行善有好报的观念。
第一百六十八章 理顺
这件花钱的事大家一致同意,可是谈起另一件,梅秋萍和冯玉萱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还是开面馆这事。
冯振昌现在也有些想明白,拦不住,生意他们一家也做不完,既然如此,还不如按儿子说的,现在退一步,以图将来。
自己吃亏,别人赚钱,这样的事谁都不干,自己付出一些,让别人赚钱,自己也得到些回报,还能提高声望,这样的事,还是可以考虑。
在省城那么些天,梅秋萍和冯玉萱其实也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感情上还接受不了,说白了,就是不愿意别人平白无故的跟着沾大光。
当初他们穷的年都过不下去的时候,也没人带着他们赚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