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家伙很不给日本人面子,尽管日本采取了不遗余力的保护措施,朱鹮的数量和分布状况还是迅速恶化。
日本人对拯救朱鹮几乎绝望了,最后被迫将野外仅存的二十多只朱鹮抓进笼子里实施“紧急抢救”。
然而并不成功,野生朱鹮不能适应人工环境,一只接一只的相继死去。
日本人着急坏了,从六几年开始就有政治家通过私人关系写信给中科院,希望中国关注野生朱鹮的情况,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
七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环境厅立刻向中国国务院环境委员会正式提出在中国寻找野生朱鹮的请求。
然而当时中国林业部、中科院给国务院的答复是:从六四年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任何朱鹮的消息了。
日本人不死心,在他们的一再督促下,七八年,受国务院委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受命组成专家考察组,正式拉开了在中国境内寻觅野生朱鹮的序幕。
中国这一找就是三年,无果。
就在大家都认为野生朱鹮已经灭绝的时候,八一年五月,中国科学院的鸟类学家终于在陕州省姚家沟发现了七只野生朱鹮!
这个消息让两国都兴奋不已。当年就达成协议,成立保护站。
日本环境厅、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日本鸟类保护联盟等组织通过合作方式向陕州捐赠从望远镜到孵化器等保护设备和资金,帮助陕州省修建朱鹮饲养救护中心,修建朱鹮食物养殖设施,极大地缓解了朱鹮保护经费不足和设备短缺的局面。
经过十七年的辛勤繁育,中国朱鹮种群得到了一定的扩大。在九八年的时候,中国政府赠送了日本一对朱鹮,之后日本每年都向我国提供朱鹮保护政府合作经费。
就如同熊猫外交一样,在日本提到朱鹮,一般都是外交事件。
时间转眼到了二零零四年,日本国内人工饲养的最后一只朱鹮——二十七岁的“老太太”阿金,最终死去,自此,日本血统的朱鹮全部灭绝。
由中国先后赠送的几只朱鹮,却在日本呈现出勃勃生机,发展到了近百只。
而在中国,则由七只发展到了两千多只,其中野外种群一千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