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王当初何等的跋扈?潘景元将他剿灭之前,他还知道每年在太后生辰之日聊表敬意。襄王在南疆将近二十年,可曾给朕或太后问过一句安?"
冷野无言以对。关于这个问题,他曾经在南疆也劝说过南宫羡。但对方根本左耳进,右耳出。
说多了他还不耐烦。有一次,干脆毫不客气的怼了回来:"问什么安?我给他们堵着南大门,好让他们在京城里高枕无忧尽享太平,这不就是在问安吗?用不着做那些没用的。"
可事到如今,冷野总不能把这句话复述给皇帝听吧?
"朕原本,一直顾念他年纪小,不想与他一般见识。但他自从回到京城,所作所为,就更让朕觉得心寒。先是当众忤逆太后的赐婚;接着又为了一个女子,放弃先帝亲赐的爵位;宗室宫宴从不见他露面;与蒙合外交时,当着朕的面,对苏德动粗;为了袒护他那个王妃,一次次擅闯太后宫殿,视宫规为无物。"
…
皇帝一条接着一条,罗列出襄王的罪行,冷野听在耳中,心中了如明镜,他再怎样编排襄王,却也无法给出一个实实在在能治襄王于死地的罪名。
南宫羡目中无人,却从不在明面上顶撞皇帝和太后;他傲慢不假,但无论是在徽州救灾,公主和亲还是抗击外敌这些事情上,他无不事必躬亲,尽心尽力,替朝廷和皇室立下汗马功劳;他唯一任性的事情,便是坚持了自己的婚姻,可这何错之有?更何况,他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所以冷野知道,皇帝此时此刻最头疼的事情,便是找不到一条冠冕堂皇的可以诛杀襄王的理由。总不能坦坦白白的对外宣布:"朕要宰了襄王,原因是他功劳太大,让朕害怕。"如此一来,谁还敢对这样的皇帝尽忠?
那么冷野的问题便来了,他在脑子里迅速的猜测,
皇帝叫他来,到底是何企图?难道,是要让他揭发襄王?这招可行,但是拙劣。而且,凭借南宫羡的智谋,极有可能会引起极大的反噬,甚至颠覆朝堂。皇帝不可能预估不到这些风险,所以应该不会出这么蠢的主意。
所以,冷野猜测,皇帝极有可能会对自己提出,暗杀南宫羡的命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南宫羡毫无防备之下,杀他个措手不及。
想到这儿,冷野背后出了一层冷汗。